青川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书以载道与玄妙之伎两汉善书风气的
TUhjnbcbe - 2024/3/6 10:01:00

西汉立国初期,逐渐废除了秦以来剪灭文化、焚毁《诗》《书》及诸子百家经典的政策,开始重视文化,以文教立国,思想与政治方面比较宽松。“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搜集前朝及诸子百家典籍,“建藏书之策,置书写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搜集抄录书籍是汉代人的风尚。

当今出土的秦墓简牍,内容都是秦律和日书。而内地出土的汉代帛书、简册,除了儒家经籍夕卜,还有《老子》《孙子兵法》《管子》《晏子春秋》等百家著作,以及辞赋、医药书等。汉代人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古本、佚书和墨迹,这些书写人又都是书法较优秀者。

善书风气的形成

大量典籍的誊录抄写必须需要大量的优秀的书写人才。西汉前期,朝廷以《尉律》课试书吏,能缮写释读字以上和精于八体者,分别授予郡县和中央机构的文吏之职。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当时的书写风气与书法教育。

两汉时期,识字教育与书写教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童八岁入小学,史官先教习以六书,识《史籀》十五篇。书写教育,包括书写当时流行隶书与八体书,教会学僮如何执笔、使转以达到字迹的美观,尽管是以实用为基础的。

“能书”、“善书”是汉代文吏从政的必修业务,直接关系到仕途的平坦与坎坷。文字学、书法同士人的功名利禄直接挂钩,使得汉代文字学与书法发展迅速。善书风气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

两汉时期是各种书体孕育、演变的时期,隶书、草书、行楷书在笔法与结构上都较之结构单一的篆书有较大发展。

两汉时期的应用文字主要是隶书,汉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简帛上所写的书体基本都是隶书,这证明了隶书在西汉初期已经是普遍应用的书体了。当然隶书不只是汉代才有,实际上,在秦及秦以前,隶书就己经产生。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以及四川《青川木牍》,都是秦及秦以前隶书存在的佐证。汉代绝不是隶书的产生期而应该是发展及全盛期。

隶书以前的书法线条中,殷商甲骨文是契刻,即刀划直线;两周金文受制于铸造过程的复杂工序,其线条无法得到理性的控制。而到了隶书阶段,书法的线条变化是可以得到人为加以控制的。两汉的隶书刻石只有写、刻两道工序,人们可以在书写时施加自己的主观意识。

于是,隶书与篆书相比,线条由圆润逐渐走向方折,开始有了粗细变化,并且出现了蚕头雁尾的装饰性笔法。线条的波磔起伏,意味着人的生命意识逐渐投射到书法中去。人们在书写过程中逐渐解脱、释放,摆脱结构与线条的拘谨,加进自己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的加入是艺术表现的开始,以后行书、草书的出现、发展都是这种主观意识逐渐增强的结果。

另外,隶书的结体较之篆书由修长走向扁宽,这样更利于手臂的挥运,再加上隶书特有的雁尾波磔的运用,使得隶书较之篆书有较大的书写自由度,成为一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书体。

关于草书的产生,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赵壹《非草书》则言,认为草书起于秦末。虽无出土实物为证,亦可大致推断出草书产生于秦汉之际。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有些偏旁部首已经出现了简化和连笔,有草书化的倾向。到成帝时,某些简牍上的字体已是纯粹的草书了,新莽和东汉初期的草书则更加趋于成熟。

这时的草书保存有隶书笔法,字字独立,魏晋人称之为“章草”。章草熟极快写,笔势放纵,字与字之间连绵通贯,就形成了今草。这是一种纯艺术性的书体,是书家长期探索才趋于完美的。今草强烈的动势、符号化表述以及书家鲜明的主体意识,标志着书法自觉时代的真正到来。

两汉时期,毛笔的形制走向成熟。西汉毛笔制法沿袭战国、秦,多兔毫、狼毫。东汉,由于书写碑铭与草书的普遍,书家群体已经产生,对毛笔的性能要求也提高了。东汉时,执掌文书奏章的大小官员,书写用具都由国家供给。

六曹尚书的右丞,其职责之一就是为掌管本曹所需的纸、笔、墨诸财用库藏。呈帝所用纸笔,则由少府所属的守宫令掌管。书家对毛笔极为重视。张芝善作笔,韦诞将其所作墨与张芝笔、左伯纸并称。曹喜曾作《笔论》,已轶。于此知汉代的毛笔笔毫多秋冬时兔毫,毫性剽劲,弹性好,使转顺畅,便于挥写,以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兔毫最佳。

纸在西汉发明并得到使用。据考古发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陕西等地出土西汉古纸共七次。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中出土的纸质地图,植物纤维制成,质地薄而轻,纸面平整光滑,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纸张实物,其时间大约在西汉文、景时期。

另外所发现的西汉古纸,根据其出土地点分别命名为“灞桥纸”、“罗布淖尔纸”、“居延金关纸”、“扶风中颜纸”、“敦煌马圈湾纸”、“居延查科尔帖纸”等。其年代分别在西汉武帝至王莽时期。此时的西汉古纸大多是麻类植物纤维质地,质量不均。说明当时纸的制造工艺各地有差异。东汉开国元年,即建武元年(25)冬,从旧都长安“车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

说明了西汉时期纸的大量应用。东汉时期,纸在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进。蔡侯纸根据不同原料有不同品种的纸,如麻纸、榖纸、网纸等,对后世造纸术影响深远。东汉后期,纸的质量不断改进,日常书写以纸代素已渐成风气。

书法教育的发展、书体的演变成熟、人们在书写时主观意识的增强以及汉代书写工具的改进,促进汉代书法繁荣以及整个社会善书风气的形成。书家们找到了合适的生存环境。

书家群体的产生

善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汉代书法的繁荣。善书者能被授予各级政府文吏之职,故士民皆习书。汉元帝本人“多材艺,善史书”。元帝以后,后妃中“能书”、“善书”、“善书史”者又有西汉成帝许皇后、东汉章帝窦皇后、和帝阴皇后、邓皇后绥、安帝生母左姬、安帝刘祜、顺帝梁皇后納等。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且书法好坏直接关系到士人仕途。西汉士大夫中善史书而史籍有载着有张安世、王尊、严延年、扬雄、陈遵等。

东汉善书风气不减西汉,甚至更炽。善书者同样可以凭借书写谋得各级文职。此时的文书誊写与记录的书史、书佐数量较之西汉已经有了数量上的较大增加。东汉各级官吏皆有其“书佐”、“令史”。据载,太尉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司徒有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司空有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大将军有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尚书令下有尚书六人,分管六曹。每曹有侍郎六人,主作文书起草,令史有十八人。中央政府亦有专门的令史,如符节令史、兰台令史等。地方上,郡太守与分封王国皆有主记室史(功能等同于令史、书佐)。直属与下设诸曹都有书佐。

县、邑、道之令长也有令史、书佐。见于史籍的东汉书家有:刘睦、曹喜、杜操、崔瑗、崔宴、赵袭、张超、王次仲、刘德昇、师宜官、梁鹤、邯郸淳、罗晖、张芝、张昶等。庞大的书写群体是汉代书家大量涌现及书家群体产生的重要基础。

桓、灵时,以张芝为代表的西州书家群体形成了书法史上的第一个流派。这一流派以张芝为领袖,专攻草书,有大量的追随者与继承者,并有明显的地域性以及统一的艺术追求,且前后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对后世影响巨大。

张芝有众多的从学弟子,这是流派形成的重要条件。据载,张芝的弟子中有书名的有其弟张昶、梁孔达、姜孟颖、韦仲将、田彦和等以及其姊孙索靖。索靖曾为尚书郎,与尚书令卫璀俱善草书,皆学于张芝,时人称为“一台二妙”,论者谓:“璀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卫氏一门善书,有卫恒、卫宣、卫庭、卫操、卫玢,至卫铄传王羲之。北朝书法世家崔、卢二门,崔悦、卢谌学草于索靖,间接从学于张芝。崔、卢二门,累世治书,有书名者众多。魏晋南北朝凡论书,则咸推锺。张。同为西州地区的书家,还有罗叔景、赵元嗣。二人也能草书,见称于西州,但比之伯英,功力尚有一定距离,“故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

张芝和他开创的西州地区书家流派,是那个时代书法发展的必然结果。张芝备受推崇,“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张芝以书家身份令“当时彦哲”的梁孔达、姜孟颖为之倾倒,甚至慕为孔、颜,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方面,书法艺术在张芝那个时代高度成熟,尤其是草书艺术。在西汉中后期,简牍上已经出现了成熟的草书。

东汉前期,先后出现陈遵、杜操、崔瑗等草书名家,至张芝“转精其巧”,在草书的行笔之间多加连属,从而形成简便、流美的今草形态,完成了草书艺术发展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张芝的备受推崇、从学众多说明了整个社会风尚对“书家”这个书法楷模、标杆的意识倾向,即不管其是否受到“有识之士”的反对与指责。

书法的艺术化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要求人们渴求“书家”的出现,需要有“书家”来引导时代风尚,而草书逐渐脱离实用性的艺术化品格正是其“顺应民意”的最佳载体。故张芝成为书家重要代表在汉代的出现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张芝与其西州书家流派的产生也是时代的选择。

结语

一致的艺术追求、共同的创作形式,书法群体、流派的形成使得书家不再具有单一意义,而是更多的社会意义。这样,书家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可,更容易进入大众评判视野。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以载道与玄妙之伎两汉善书风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