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四川书画地图知识闪卡广元篇青川木
TUhjnbcbe - 2023/8/18 0:39:00

(原标题:广元篇|《青川木牍》:被视为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

年出土于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年)的《青川木牍》,书于秦武王二年至四年(公元前年-年)。木牍为楠木,长46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牍文正文三行,字,背面文字与正面颇有联系,但残损过甚,多不可识,仅识上端部分,直书四行33字。木牍正面记载了秦武王二年,王命丞相戊更修《田律》等事,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据《史记·秦本记》载,秦惠王九年灭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甘茂即牍文所书之“戊”,茂、戊古通。背面为“四年”补记事项。以风格求之,二者非一时之作,字为早期隶书。此牍现藏青川县文化馆。

最早的隶书——青川木牍

需要非常注意的是,《青川木牍》的古隶书体与秦国统一中国前的石鼓文以及统一中国后的李斯小篆都毫无相似之处。这说明,周秦以来的篆书、金文及石刻文字是当时文字的精华,但那是贵族化了的工艺美术字,真正普遍流行的书写文字是竹简书,由于竹简的材质影响书体的变化,使字体逐渐演变为扁方形,这是汉代隶书结构形成的渊源所在。因此,《青川木牍》被视为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是具有代表性的先秦简。应系目前我们所见最早的秦系署书范本,同样为秦官方使用古隶书写律令、公文的最早一例。

《青川木牍》的隶书字形不拘一格,起笔、中笔、收笔富于变化,点面有明显的起伏,出现了波挑的笔意。用笔轻、重、疾、徐,映现出点画之间的连带和呼应关系。笔画刚、柔,肥、瘦,极尽变化。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的过渡期作品,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木牍简率的用笔意识和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匀衡对称、凝重等美感已大相径庭,展示了与金文审美系统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篆法隶势,是一种介于篆隶之间的新体,通常称谓古隶。细而读之,笔力沉静,结体严谨,章法已破篆书之板滞,显示出清丽劲秀的书风与气格,为后面分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青川木犊的断代结论是书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年),比著名的成册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年)的天水秦简和大致成册于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年)的云梦秦简时间更早,青川木犊,以及天水秦简、云梦秦简代表了秦代以及更早的一些时期真率自然的民间风格。它上承侯马盟书、楚简、楚帛书等先声,更加明显地体现由篆入隶的变幻轨迹。它直接影响了马王堆帛书、西汉简书乃至摩崖、石刻泉书的出现和成熟,是标志着古今文字根本性变革的书法作品,展示了隶书的起源和发展的情况,是了不起的考古发现,是重要的一件历史文物。

《青川木犊》不是我国最早的墨迹,比它的产生还早的还有《侯马盟书》等等,不过它却是由篆向隶演变的过渡性字体的力作,它比赢政灭六国统一中国要整整早了88年,它们既是作为后来隶书发展定型的源头和依据,也同时对篆书创作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是中国美术名作之一。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书画地图知识闪卡广元篇青川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