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
汶川县钟楼地震遗址广场,时针永远停在了年5月12日14时28分。凝滞的时钟之侧,新建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广场上,汶川姑娘热情地向游客推销着自己亲手绣的羌绣。
汶川县映秀震中,地震遇难者公墓又迎一年芳草绿。山腰里,前些年栽植下的芍药花盛开如漫天云霞,簇拥着逝者。在公墓遥望,山脚下原址重建的映秀镇萦满了人间烟火气息,遍布小镇的饭店、客栈让人宛如踏入了一个旅游小镇,一到饭点,游客的餐桌在街边一字排开,热情的招呼声里香气四溢。
北川老县城遗址,耀眼的阳光下,永恒定格的颓壁残垣默默诉说着十年前那惨烈一瞬。一道歪斜的院墙外,金黄色的枇杷树正在努力生长。晦暗的废墟间,有鲜亮的小花在风中微颤。而在距离老县城约30公里开外的北川新县城,那个被命名为永昌镇的北川人的新家,被寄托了美好的心愿——永远繁荣昌盛。
在什邡,随处可见带有“北京”字样的道路和建筑,这是一座大都市和一个川西小城因为一场大灾而结下的不解之缘。
正如岷江水一刻不停地滔滔奔流,经历过大灾的人们,生活依然要过下去,并且要用力地过、过得更好。
废墟之上,十年重生。
十年前与十年后,满目疮痍与满目生机之间,刻下印记的是这片饱经灾难的土地上的精神与意志。
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到来前,本报寻访到多位地震亲历者、救援者,为我们讲述十年来人之重生、城之重建、精神之重塑。
珍惜与感恩、努力与奋进——为我们讲述故事的每一个人都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字眼。
映秀常在川流不息
滔滔奔流的岷江穿越映秀这个名字美丽的小镇,她曾经默默无闻,却在10年前因大灾一夕之间为世人所瞩目。岷江的一侧是地震后新建的映秀小镇,另一侧是地震遇难者公墓。生者与逝者,隔江相望。
遇难者公墓在一座小山的山腰。沿山路而行,路边卖纪念品的大姐举起了手中的菊花:“往上就是遇难者公墓了,要买一束吗?”
七年前,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北京晨报记者曾在汶川县映秀镇地震遇难者公墓见到了第一代守墓人马福羊老人。当时,他的儿媳张秀云刚刚诞下了一个宝宝,适逢记者采访,托本报给孩子取名。这个新生儿名唤“马映川”,寓意“映秀常在,川流不息”。七年过去,记者在紧邻公墓的渔子溪村里顺利寻到了阔别多年的老人,而那个与本报结下不解之缘的孩子,今年也已七岁了。
人物
马福羊:映秀镇渔子溪村民,汶川大地震亲历者,映秀镇地震遇难者公墓第一代守墓人)
心声
马福羊:我们老年人说不来个啥东西,只晓得国家政策对我们很好,给我们上社保,住上了好房子,生活也很好,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国家对我们很关心。
张秀云(马福羊儿媳):十年来,我们度过了很多艰难的时间。现在都住进了新房,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你看我们都在搞旅游工作了,像我在卖纪念品。盼望渔子溪村能让更多游客知道,映秀的老百姓日子就能过得更好了。
生命之绳系着你我
十年前的经历一直历历在目,永远都不会忘。我会努力生活得越来越好!珍惜当下,珍惜爱我的和我爱的每个人!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川职业中学女学生黄美兰的妈妈徒步几十公里到找到女儿后才知道,黄美兰和她的同学赵一凡是用床单打成结,从居住的宿舍楼爬下来逃生的。这些床单成了这些女学生的“生命之绳”。10年后的5月2日,北京晨报记者在已成遗址的北川职业中学看到,当年一条条束在一起结成“生命之绳”的床单犹在(见大图),只是经历了十年风霜后不再有光鲜的色泽,变得残破。原本的四层宿舍楼,现在露出地面的只有三层,一层楼已经永远埋进了大地。
人物
黄美兰,26岁,10年前在学校宿舍用床单打成结从四楼逃生。10年后,黄美兰和同学们一起返回北川,在已成废墟的宿舍楼前悼念逝者。
赵一凡,26岁,10年前同样借助“生命之绳”逃生的她,10年后,有了3岁的女儿,创业三次,终于找回生活的平静。
心声
黄美兰:十年前的经历一直历历在目,永远都不会忘。我会努力生活得越来越好!珍惜当下,珍惜爱我的和我爱的每个人!
赵一凡:毕竟经历了生死,所有的问题都是小事。
“偏执”习惯收藏合照
汶川地震,19岁男孩王翰失去了双亲。震后的家,只剩下一片废墟,王翰一度迷茫到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原本轻狂任性的他,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和父母的合影。这场巨变,让他一夜间成长,最终用努力完成了父母对他的期望,考到北京的大学,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我不会再允许自己失去珍贵的东西”。
心声
王翰:好好活着是对去世家人的交代,更是对自己的交代。爸爸妈妈,接下来的十年,我会更努力。
人生轨迹彻底变了
在位于顺义的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董顺江正在紧张集训,本月末他将出征荷兰参加轮椅网球世锦赛。出现在记者眼前的他阳光帅气,有着运动员特有的朝气。他穿着运动短裤,露出的假肢让矫健的他看起来酷劲儿十足。十年前的那场地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轮椅网球让他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人物
董顺江,10年前,因为地震他的右小腿截肢,10年后,轮椅网球让他重树自信,凭借努力和天分,董顺江和队友已经成功夺得过轮椅网球世界冠军。
心声
董顺江:我已准备好将伤痛的记忆放下,继续前行,就好像我从不在夏天穿长裤遮掩假肢一样,我会正视它,接受它,把它当我身体的一部分。
培养“不走的医疗队”
5月初,“同心·共铸中国心”医务医院。医院现场采访了“同心·共铸中国心”组委会执行主席金大鹏。金大鹏向北京晨报记者回忆,当年北京正在备战奥运会时,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时北京将为保障奥运会而准备的61辆救护车全部开往汶川,每一辆救护车就是一个“小医院”,并且组织包括灾害医学、骨科、外科、创伤等学科种类最多的医疗团队奔赴汶川。
人物
金大鹏(图左),10年前,金大鹏带领人的医疗卫生防疫队奔赴什邡对口支援,10年后,金大鹏带来了“共铸中国心”公益项目余位医务志愿者来到汶川开展义诊,培训人才。
心声
金大鹏: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就必须有北京医疗防疫人员。
感恩是共同关键词
汶川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亲人离世,房屋坍塌、村落摧毁,逝去的人生命定格在了那个地动山摇的瞬间。幸存者的命运也就此改变,其中有三个孩子当年广为人知,分别是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林浩、“可乐男孩”薛枭、“敬礼娃娃”郎铮。十年过去了,三个孩子怎么样了?
人物
郎铮,地震发生后,3岁的郎铮刚被从废墟中挖出来,向解放军敬了一个军礼,“敬礼娃娃”由此传开。如今,13岁的郎铮正在征集各方线索,寻找当年救出自己的解放军战士。
心声
郎铮:我和其他同学一样还是个孩子,没什么特别的,我想快乐地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
人物
林浩,9岁的二年级小学生林浩震后又冒险返回废墟救出两名同学,感动了很多人。林浩还因此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在,林浩正在准备高考,他的梦想是当一个演员。
心声
林浩:地震的经历让我变得坚强,也给我后来做很多事情打开了大门,以后无论做任何事都会不忘初心,珍惜当下。
人物
薛枭,薛枭当年被从废墟中救出后,第一句话是,“叔叔,记得给我可乐,要冰冻的”,他因此被人们叫做“可乐男孩”。今年27岁的薛枭是成都可口可乐博物馆馆长。
心声
薛枭:世界很大,有很多事儿能去做,有很多事儿可以实现。十年前那种大灾大难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儿啊。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长大我当空降兵”,从瘦小的地震幸运者到强壮干练的空降兵,程强用十年实践了他的诺言。“地震改变了我,让我有了目标并成为英雄集体的一员”。空降兵某旅模范空降兵连“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程强说,那抹带来希望的迷彩绿,如今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人物
程强22岁,10年前家乡地震,目睹地震救援的程强将“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举过头顶。10年后,程强圆梦,现任空降兵某旅模范空降兵连班长。
心声
程强:地震改变了我,让我有了目标信念并成为英雄集体的一员。在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辱使命,把任务完成好!
经历过就会更珍惜
地震1个小时到随后3天时间里,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紧急出动16万官兵参与四川抗震救灾。当时有国外媒体称,中国军队在震后的反应之快令世界震惊,并称这一壮举为“救援大长征”,米少鹏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10年后,他已经成为电商平台的骨干员工,如今的愿望是去看看新汶川,替换掉自己记忆中的“废墟”景象。
人物
米少鹏,33岁,10年前休假的他被紧急召回,成为首批进入震中的救援战士。10年后,米少鹏退伍成为电商平台的骨干员工,希望有机会再去看看新汶川。
心声
米少鹏:没什么事儿比生死更可怕,在灾害和意外面前,人实在是脆弱,把现在过好了最重要。
我们始终特别坚强
北京消防朝阳支队搜救犬队是北京唯一的搜救犬队。地震发生第三天,犬队10只搜救犬和十几名训导员就跟随北京消防救援队伍到达青川县,后又到达北川中学展开搜救工作。地震中的幸存者,有70%都是由搜救犬们发现的。目前还在役的训导员聊起那八天九夜的救援经历仍记忆犹新,提起他们已经逝去的工作伙伴与战友——搜救犬,老班长们热泪盈眶。是的,当时那些累瘫在救灾现场的狗狗们,这十年来都已经先后离世,最后一只汶川地震搜救犬也在今年春节之后走了。狗狗们很爱人类,可它们没办法陪大家那么长时间。
人物
王立江、李刚,北京消防朝阳支队搜救犬队训导员,地震发生后,11名训导员带着10只搜救犬赴灾区救援,搜索了15万平方公里、多栋楼,先后搜到19名遇难者遗体,发现40余处有被困者的废墟。
心声
王立江:当兵超过20年,遭遇的火灾和坍塌的救援都不少,很多次遇到险境,也挺过来了。汶川救援的好多场面却至今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灾难巨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感叹人竟然这么坚强,有这么大的能量。我们对抗不过自然灾害,但遇到灾害,我们可以对抗那个内心还不够强大的自己。
李刚:参与救灾,我从来没那么累过,但我带着“安特”,踏实又放心。10年了,我怀念当时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希望它在天堂过得很好。
北京二字遍布什邡
十年前,只有29岁的张贝贝是北京援建工作者中最年轻的项目经理,承担的却是北京援建什邡最大单体项目——医院的建设。离开什邡后,基本上逢年过节,张贝贝都会给医院的老院长打个电话,像亲人一样。因为经常会有北京的医疗专家坐诊,现在医院不但服务着本地人,还有很多从成都等地来的患者,外地病患占到总数的三成以上。
人物
张贝贝,39岁,10年前,张贝贝是北京援建工作者中最年轻的项目经理,承担医院的建设。现在张贝贝是上海SK大厦项目的负责人。
心声
张贝贝:参与援建的时候我还不到30岁,是项目经理里面最年轻的。援建只有两年,我却有了从未有过的成长,从未感到过的责任,从未负起过的担当。5月11日,我将再次踏上什邡的土地。10年间,每次来到这里,我的心情都不一样。如今的什邡与曾经不可同日而语,安居乐业正是对“涅槃中重生”最好的诠释。
汶川地震十周年,这是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