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初心颂英雄百岁老红军安仲华用一生追
TUhjnbcbe - 2023/6/14 21:45:00

安仲华老人珍藏的传家宝——5枚解放战争时期不同战役的军功章,3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国家荣誉勋章,以及他佩戴的军队标识、臂章,还有一张延安边区政府的5分钱纸币

记者:“您为什么参加红军?”安仲华:“跟着红军有饭吃,穷苦老百姓不再受欺负。”记者:“您为什么加入共产党?”安仲华:“共产党能救中国!是党培养了我,我这辈子都要紧紧跟着党走。”记者:“您认为今天的生活怎么样?”安仲华:“国家繁荣昌盛,老百姓生活比原来好多了,习总书记和党中央领导得好!”……7月21日午后,贵阳市瑞金南路22号一栋普通民房,一楼一扇斑驳的红色木门上,烫金的“光荣之家”牌匾格外醒目。推门而入,走进幽静的院落,岁的老红军安仲华午休醒来,穿上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神情安详地端坐着与来访的记者对话。时光悠悠,言语缓缓,老人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革命生涯。安仲华,用生命奏响信念与忠贞壮歌的百岁老红军,年出生于四川省青川县,年参加红军,年入党,带着伤残的左眼走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随部队解放贵州,之后留在贵州工作、生活至今。硝烟弥漫的年代,他投身革命,英勇顽强。硝烟散去的岁月,他坚守初心使命,忠贞不渝。他的精神境界,在党的召唤下一次次升华。

百岁老红军安仲华

峥嵘岁月少年志年4月,在激烈的枪炮声中,红四方面军进入青川。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放牛娃安仲华命运从此改变。一位红军排长路过找水喝,善良而机灵的安仲华为他端来了清水。看着身体结实的安仲华,排长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说:“跟我们红军一起走,好不好?”家境贫寒的安仲华决定跟着红军走,找一条生路。那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多少青春少年为生计所迫,离家从军,竟无意间投入到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征程中。得到母亲同意后,15岁的安仲华告别家乡,跟着红军踏上革命的道路。“同志们,向太阳,向自由,向着光明走!你看黑暗过去,曙光在前头!”这是红军队伍里流行的《红军进行曲》。激昂的歌声中,热血少年安仲华扛起枪走上了战场。然而,革命的征途充满了艰辛和牺牲。刚参加红军,安仲华便投入到激烈的战斗。年4月,红四方面军向悬马关前进,战斗持续了18天,敌军数倍于我军。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安仲华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战后的悬马关、山王庙、大刀岭、磨子坪一带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年5月,安仲华所在部队在北川千佛山一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血战,这一仗一打就是73天,最终成功掩护了红军主力西进,策应了中央红军渡江北上,为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懋功创造了条件。年9月,敌军试图凭借腊子口天险堵截红军北上。若不能尽快拿下腊子口,不但无法实现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红军还将面临被敌人合围的危险。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安仲华的左眼“被火药枪的铁砂打中,刹那间疼痛钻心。”所幸卫生队抢救及时,他保住了性命。战争年代,医疗简陋,安仲华无法接受正规的治疗,左眼坏死,疼麻症状反复发作。直到年解放后来到贵州,他才手术摘除了坏死的左眼。从年负伤到年,安仲华带着坏死的左眼参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只眼睛因战伤失明,他用另一只眼睛继续追寻革命的光明。“向太阳,向自由,向着光明走!”这首《红军进行曲》,安仲华唱进了生命里。

年,安仲华欢送抗美援朝同志合影留念

年,在务川自治县喻家公社郭家坝大队四级干部会小组讨论会合影

革命本色永相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带着坏死的左眼,安仲华咬牙坚持跟随部队长征,两次挺进雪山、三次穿越草地。这是怎样坚强的意志?翻越大雪山夹金山,红军将士饥寒交迫,许多人长眠在雪山上。安仲华从牺牲的战友身上扒下一件破旧羊皮袄,靠着这件皮袄,他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牺牲战友的这件皮袄,我也不可能活到今天!”老人感慨地说。这是怎样艰难的磨砺?过草地,最怕沼泽,还有成片的黑水。脚泡在黑水里走路,没多久就烂掉了。没有食物,是对生存最大的考验。很多草根有毒,安仲华眼睁睁看着战友吃后再也没有醒过来。三次穿越草地活了下来,时隔85年安仲华仍然唏嘘不已。艰苦卓绝的长征路,锻造了安仲华的铮铮铁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左眼残疾的他离开前线部队,留在延安边区政府工作。在延安10年期间,他当过门卫、通信员,经常给首长送公文信件,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首长在他眼里就是亲切和蔼的长辈。“延安的生活苦,我们常吃的食物是一种北方的麦子,吃着像橡皮,放在嘴里咬不烂,吃进肚子解不出大便。这样的食物,不管是首长还是士兵,大家一样吃。”在河边打水,安仲华常常遇见首长们自己拿着脸盆打水。延安的清贫岁月里,共产党人不怕困难、艰苦朴素的作风深深感染了他,更加坚定跟着党走的决心信念。年,风雨如晦,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安仲华和十余名战友对着党旗宣誓入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不能亡,我们绝不当亡国奴!”铿锵誓言,激荡着安仲华的一生。85年前刚刚参加红军的一幕,至今仍留在安仲华的记忆深处:带着他参加红军的那位排长,因为没收农村货郎的十双袜子和四块大洋没有上交,被举报后上级决定按军纪枪决。“嘭”的一声枪响,排长在眼前倒下去的那一幕,安仲华终生难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共产党人要为人民谋幸福”……钢铁般的纪律和崇高的初心使命,从此烙印在安仲华的心里,影响着他的一生。理想信念之火越烧越旺。带着人民军队铁的纪律和优良作风,安仲华随部队转战山东抗日,年南下解放贵州。作为“南下干部”一员,他见证了贵阳解放,没日没夜、废寝忘食为这座城市迅速恢复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做出了贡献。年,革命工作经验丰富的安仲华被任命为贵州疗养院副院长,负责接收治疗抗美援朝前线下来的伤病员。因当时交通不便,贵州疗养院转设到重庆,接收志愿军贵州籍伤病员,安仲华率领70余人的医疗队直奔重庆。在他和大家的悉心照料下,一批批志愿军伤病员得到了妥善的医疗救护,这支医疗队的不少医生后来医院的中坚力量。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期,安仲华长期在物资供应部门担任要职,成了很多人眼里的“香饽饽”。经历战火淬炼的坚强党性让他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忠诚干净、清廉务实、服务于民的共产党员本色,始终没有利用职权为家人和他人谋取私利。为了拿到紧俏物资的批条,经常有人带着重礼来“开后门”,安仲华一律严词拒绝:“违法乱纪的事坚决不能干!”坚持原则、铁面无私的安仲华成为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曾先后在贵州建设二公司、贵州省手工业管理局、贵州省物资局、贵州省第二轻工业公司等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直至年光荣离休。而今迈步从头越年,陪伴安仲华60多年的妻子张发兰过世。儿女们发现,一直很坚强的父亲也有脆弱的一面。“奶奶去世后,爷爷伤心沉闷了很久。”大孙女安静说,一天爷爷突然提出要回青川老家看看。年,安仲华在子女的陪伴下回到青川。时光荏苒,昔日热血少年归来已是年近百岁的老翁。80年前,15岁的安仲华穿上离家未归的父亲留下的长衫,跟着红军踏上长征路。这一走,此生再未与母亲相见。80年后再踏上故乡的土地,安仲华对儿女说,要去找当年参加革命出发的地方。时过境迁,山河重整,青川城乡巨变,早已不是当年模样。儿女开车来回在青川境内苦苦寻找,终于在四川与甘肃省边界一条小河沟旁,找到了父亲参加革命的地方。安仲华下车后激动得颤抖,指着一块巨石说:“部队出发时,旁边就是这块石头。”这块经历岁月洗礼的巨石,见证了安仲华离开故土踏上革命道路,永远留在老人的脑海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这一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前途!看着曾经枪林弹雨、贫穷不堪的故乡早已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安仲华依依不舍再次离去,回到贵阳家中安度晚年。今年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潘皓找到安仲华老人为他画像。这是一个特别的创作:长征老红军的“英雄赞歌”,计划在年前完成幅老红军的作品向建党年献礼。潘皓笔下的安仲华,失明的左眼深陷,只剩下一条缝,但他的右眼却散发着坚定的光芒。潘皓情由心生:“民族的复兴凯歌离不开拥有伟大信仰的战士,这些推动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的英雄们,就像黄河水里的浪花,在乱世中翻涌起来,为国为民无私牺牲,又在和平的年代归于平静。”

记者采访安仲华老人

家国情怀代代传经受枪林弹雨历练的家国情,总能穿越漫长风雨,成为最闪亮的指路灯。在安仲华家里,有一个很少打开的柜子,里面珍藏着老人宝贵的传家宝——5枚解放战争时期不同战役的军功章,3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国家荣誉勋章,以及他佩戴的军队标识、胸章、党费缴纳本,还有一张延安边区政府的5分钱纸币。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安仲华说:“这些东西将来要留给子孙后代,让子孙们记住祖辈走过的路,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永远爱党爱祖国。”安仲华有五个子女,名字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大儿子安展评,取开展自我批评之意;二儿子安黔渝,是年赴重庆工作时所生;三儿子安新建,生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寓意建设新中国;小儿子安争鸣,则源自毛主席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小女儿安立新,取破旧立新之意。儿女们从小听着父亲的革命故事长大。“父亲说,过雪山时看不清眼前的路,不断有战友失足跌下山崖。”女儿安立新心疼父亲说,“那时候爸爸脚上有一条冻伤的口子,可以把手指塞进去,是爸爸自己用针线缝起来!”“从小父亲就对我们实行部队式的严格教育”儿子安黔渝回忆,父亲说“红军的儿子不参军,谁参军?”在父亲的影响下,安黔渝和弟弟安争鸣入伍参军。父爱如山。年,生活极其困难,在物资供应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安仲华,带着妻儿发扬延安大生产的精神,在家里养猪、喂鸡、养兔子,夫妻俩大冬天去河里捞猪草,去山上采野菜,天不亮带着孩子们去郊外采野菌,自力更生解决生活问题。  “父亲用他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一辈子都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在安黔渝的眼里,父亲是铁汉子。

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干江东王淑宜

见习记者冯晨阳谭支乐张怀予鲍贝贝

编辑刘添元

编审肖慧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心颂英雄百岁老红军安仲华用一生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