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半两,上承先秦,下启五铢,圆形方孔,纪重半两(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从战国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年)至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年),行用余年,其源自圜钱而优于圜钱的改良形态,辟一代币制先河,成为行用古代中国达0年之久的方孔圆钱的“祖钱”;其面文纪重方式传至五铢,存续千年。(如图1现收藏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关键词:圆形方孔纪重
一、孤独的先秦半两
史籍中“半两”之名,最早见于汉司马迁的《史记·平淮书》:“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金益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上币多为赏赐用,半两便是彼时参与社会流通,关乎市井民生的现钱。当时的货币主要形制,多是生产工具的蜕变:齐燕有源于刀削的刀币,韩赵魏有源于农铲的布币,周王室和魏有源于纺轮(或说玉璧)的圜钱。在春秋战国各国货币存在一定交流互用的现实下,先秦的半两好像是一个“孤独者”,它无法与三晋布币或燕赵刀币那样可以互相通用,关东六国似乎不接受“虎狼之邦”的秦国半两,因而先秦半两在诞生之初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无法参与七国间的“国际贸易”;
具体探寻先秦半两的规律之前,我们先比对一下两种场景,一种万物横生,野蛮生长,乱糟糟伴着个性鲜活;一种法度森严按部就班,传承有序也中规中矩,对于天生有审美疲倦的人类来说,规律和变化就像两味让生活不那么枯燥的调剂般,缺一不可。
且不说成熟以后的铸币制度,中央垄断,地方官府分散铸造;我们今天看到的先秦古币形态各异,不似一个工匠,一种工艺,甚至是一个铸造机构。先秦半两形形色色,大小不一,以大型半两钱为主,亦有中型或小型半两钱。一般有两个或一个宽大的铸口茬,居钱体上下方位置,茬口扁平与钱体厚度基本等同或者略低,值得注意的是:极厚重的那种,口茬反而窄于较薄的半两钱,口茬也低于钱面。先秦半两中“饼半两”铸口茬最窄,剖面呈橄榄形,也处在钱体的上下方。(见图2先秦钱范)整体上说,先秦半两规范程度低,多地张粗糙、形体不圆、穿孔不方、或厚或薄,钱文缺笔少画,有的文字顶端宽过连接地张的底部,呈上宽下窄状,这反映铸造该钱之范是钱成范毁一次性使用的泥范。这种钱成之后无法出模的范是半两钱范的早期形式;
自钱文特点角度看,钱文刻写风格如书写特点,笔画常见连笔圆折,字体奔放自由、放逸生动;文字间架结构以疏朗为主,字体或大或小,或大小参差,不甚考虑钱文与钱体、钱文与穿孔之间的比例关系。先秦半两钱的钱径、重量,在整个半两钱体系中相对来说是最大最重的群体,许多钱径在3厘米以上,重7克(秦制十二铢左右)开外的半两钱都在此类。这里需要纠正一个由来以久的误解,即:越重的半两钱就越是早期的。半两钱来自半两重的青铜块。最初的半两钱,应该是符合或者接近(有略轻于的可能)“半两”这个重量标准的。先秦半两是一些由多种类型半两钱组成的群体,大略分有“规整型”、“粗放型、“饼半两钱”,“两甾型”,“青川小样”,“先秦小字”,“私铸小钱”,“周正大样”等。在有的类型中,还可以分析出一些有特点的式样来。1、规整型多出“耀”“高”两县
先秦半两“规整型”,是指由先秦时代代表性钱范—“分流直铸式”范铸造的,自形制、文字、标准角度来看,在先秦半两中相对较为规范、整齐的一类半两钱。
“规整型”整体来说厚薄比较均匀,钱形比较规范,面背和地张光洁度较好,有上下两个或一个铸口茬,居钱体的上方或下方,钱文字形亦有一定的规范性。在钱文书体风格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笔画圆折的。圆折笔法“规整型”的先秦半两,可能是泥范或金属子范(阴文金属范)铸造的,泥范由范材决定文字刻写易圆转,此类中“小字圆折”一种,起笔落笔的锋芒甚至都细察可见。金属子范因是泥母范翻制而成的,因此它的文字刻写特征当然是同于泥范的。另一类是钱文笔画略显方直的。这种钱文字体方中寓圆,圆中寓方,应该是高县范一类石范或其他硬材质钱范铸出来的。石范等硬材质范用工具直接刻字,笔画圆转较困难,因而刻出来的笔画较为方直。这种类型的代表性钱式见有:半字狭长,“两”字下脚外撤,上横或短或无,大篆味浓的“耀县范式”;字形结体长方,间架略显放松,“两”字上横一般较长的“高县范式”。
“规整型”在先秦半两钱中所占据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四川青川、巴县、郫县、昭化、蒲江战国墓,陕西耀县、成阳、长安、凤期、神木战国墓葬窖藏,河南卢氏、新安战国墓,都出有此类“规整型”先秦半两钱,尤其是四川地区战国秦墓,这类型钱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大,可以说是四川战国半两钱的重要部分,因而有此类半两钱是四川地区铸造的说法,其实不止是四川地区,陕西此类半两钱出土也很多、咸阳塔尔坡战国墓出土的先秦半两,几乎清一色是此类“规整型”。(见图3)
2、粗放型千钱千面
先秦半两钱“粗放型”,是指由先秦时期的分流直铸式范、单模范或其他原始形式的钱范铸造的,从形制、文字、标准等角度看,相对比较粗率、放纵的一类先秦半两钱。
粗放型”是一个内涵比较复杂的类型群体。在它们中间,存在有形制、标准、文字风格,甚至是时间先后的差异。但是以目前的认识程度和研究手段,还难以将它们准确、特别是科学地区别开来,如果硬分,也只是顾此失彼地牵强附会。因而,在持谨慎的原则基础上,暂将这些主体特点相近,时代又均可界定在先秦的半两钱归在一类。如果说惠文王二年“行钱”之前就有了半两钱的话,那么这样的半两钱也应该在这个群体之中。
“粗放型”的铸造工艺在半两钱体系中最为原始,它的显著特点就是体现了“粗糙”二字、这些由分流直铸式范或可能是单模范铸造的半两钱,面背凸凹,形体往往不圆,一枚钱,一面厚一面薄,有的钱背还明显留有砖瓦绳纹痕迹。钱体和钱文的缺笔短画现象也是时常可以见到的。在形制方面,“粗放型”整体上属厚重型半两钱,但形大的未必就重,小的未必就轻,难以言其定式。分流直铸式范铸出来的钱多所谓“灯笼半两”钱,这种钱下口茬明显,有形似先秦圆钱的“圆穿半两”,有形态特殊的“椭体半两”,还见有“传形”、“倒书”等大型半两钱中少见的钱品。从文字风格方面看,气韵生动,字文隐起而极高挺者多,书风凝重古朴,笔画放逸而圆活。在这一类半两钱中,很难找出两枚字体相同的来,完全可以用“千钱千面”来描述它。“半”字有的下横仅为一“点”,有的甚至连一“点”都没有,干脆就缺少这一横,也有的“半”字下横长,字形扁宽如隶书写法;“两”字有的下脚相连形如鬲足,还有的“两”字错写为“由”或“田”;有的钱文字大充满币面,有的字小孤悬缘穿之间;有的大“半”小“两”,有的大“两”小“半”。在这类钱中,还有十分厚重的“传形半两钱”。
“粗放型”先秦半两钱中,有一些所谓的“厚重半两钱”。这些超重、甚至是大大超过“半两”标准的“超重型半两钱”(一般超过10克以上)。除具有前述“粗放型”半两钱的形制、文字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独自的特点:(1)这种铸工粗糙的大半两钱甚少有清一色出土的,一般是少量出于秦墓或零星见于秦汉窖藏;(2)著名的战国时期墓葬窖藏一般不出此类钱;(3)秦国腹地关中一带的墓葬基本不出或甚少出此类半两钱,惠文王后元九年(前)入秦的蜀地也不见出有此类半两钱;(4)战国时期,秦边缘地区的今甘肃环县、天水,以及战国末年秦*出关作战经过的今河南新安、洛宁一带、出有此类超重的大半钱;(5)数量较大的秦代钱币客藏中,常见有此类半两钱出土,年河南汤阴秦代半两窖藏中就出有这类大半两;(6)地处秦国北部边陲的今陕西神木出有较多的此类半两钱;(7)和其他半两钱混杂出土的超重大半两,一般磨损程度低,文字高挺,锋芒毕露,不似长时间流通,甚至像是未流通就入土的。从这些特点来看,这类钱有可能是秦*利用战争掠获、包括兵器在内的铜金属于*中铸造的。
(见图4)
3、跑火流铜的饼半两钱
“饼半两”,是一种明显有异于以往所见、形制比较特殊的半两钱,普通半两钱工艺与先秦圜钱同出一源,形态特征是面凸而背平,从钱拓看,背拓直径显然大于面拓。然饼半两则形似饼状,钱中心平而略厚,边缘圆而略薄,侧视,如同两枚普通的平背半两钱行背背相合,这种钱拓图的特征是:面、背直径基本一致。饼半两钱地张较为光洁,但缘边不修,因合范不严所留下的合范痕迹明显可见,钱币“错范”的现象也比较多。
线币产生错范现象,是由于铸钱时面范与背范扣合有误差或移动错位而形成的,在普通的半两钱中是不可能找出错范钱来的,因为一般半两钱是以单面范铸造工艺铸造面成,半两钱铸造使用的分流直铸式和直流分铸式早、晚二型范,都是刻有阴文钱模的铲形或长方形单面范。铸钱时,钱范有模的一面扣置于一大小相近、平面无模的陶质或石质平板上,再用金属卡或草秸泥将二者结合固定,最后浇铸铜液而成钱。汉初的中流散铸式盘形范(有人称其为原始之叠铸范)亦一面刻钱模(正面)、一面平光(背面),范中心开设浇铸口,铸造时将一范的正面(有模的一面)对合另一范的背面(平光的一面),若干块范一顺相叠。在这样的工艺中,每个范的背面都要起到前述陶或石质背板的作用。采用以上两种铸造方法,都会使钱模的底部处在一平整的光面之上。因而,无论面范如何移动错位,铸出来的钱背形制都不受影响,决不会有错范的现象发生。当然,就更不可能铸出背部外凸的饼半两钱了。
饼半两是由刻有特定配套钱模的面、背两块钱范相组合而铸造出来的,这种工艺可称作合范铸造工艺。先秦时期使用合范铸造工艺的币种为刀、布两类,自铸造工艺上看,饼半两与刀布是基本相同的。使用合范工艺铸钱,要求范腔对应,面背钱模定位准确,范面光洁平整,以保证上下范腔正确配合,不致于出现错范、撞箱、跑火或多肉少肉等缺陷。饼半两多见毛边、错范、可见此类钱制范草率,工整程度不高,铸造时范合不严,跑火流铜。个别钱钱背还有粗壮的外郭。
饼半两铸口茬有一个至二个。一茬的居钱体之上方或下方位置,二茬的均居上、下,这种形制基本同于先秦半两钱中“规整型”一种。饼半两是大型半两钱中口茬最窄的类型,口茬直径多数0.4-0.5厘米,口茬形态为扁圆形柱体,断茬剖面呈橄榄型。
饼半两钱属于厚重型半两钱,重量多在13-15克之间(约合秦制17-20铢),逾制很多(秦半两法重12铢)。此种钱直径3厘米略强,在先秦大型半两钱中属于较小的。穿孔也属于窄小的一种,多不规整,常见方穿不透,复被冲凿为圆穿的,其中也有个别的似铸造圆穿,从有字文的一面看,很有些圜钱的味道。
文字风格方面,总体上看篆风朴拙,书体放逸圆活而富有变化。如“半”字,圆活的大篆体中透着一种金文韵味,特别是上横笔,气息类似两周“钟鼎文”或三孔布背文“朱”字的上横写法。再如“两”字,字形特点是圆肩、下脚内收,但字体则变化多样、“两”字见有“长人两”、“短人两”和“十字两”。“长人两”也并非全是常见的“长人两”,有的“长人”通顶。“短人两”有的肩圆、上横笔甚短。“十字两”的“两”字字形狭长粗劲,中间“十”字一横落下,不似常见的横笔居中。有的“两”字为异书,写法奇特,见有两种:一种“两”字中间结构既不从“双人”,又不从“十”,其下部如T,上部为两竖笔:另一种“两”字中间下部与前一种同,但“T”的上部为三竖,这样的“两”字实在是少见,从总体风格上看,饼半两的钱文中透着一股“三孔布”币文的韵味,这在判定饼半两钱的工艺来源及时代关系方面提供了线索。
(见图5)
4、两甾型—有郭
“两甾型”半两钱,是因为这种半两钱形制气息、文字风格,甚至连钱径、重量等都酷似“两甾钱”而分类命名的。这种半两钱传世数量不是太多,以前人们往往就其外郭形制而将它称作“有郭半两钱”,而且很是珍视。
“两甾型”半两钱由分流直铸式钱范铸造,有上下两个铸口茬或一个口茬居钱体上方,钱体厚薄均匀,面背地张平整光洁,面有外郭,郭线细狭浅显。钱径在3.02-3.26厘米之间,平均值为3.18厘米,符合和接近秦钱半两的“径寸二分”之说。重量最重的8克,最轻的5.2克,平均值在6.75克左右,基本符合和接近半两的12铢标准。它们与“两甾钱的径3.16厘米,重6.77克的平均值也是基本相同的。这种半两钱钱文风格酷似“两甾钱”,文字细弱,浅而平夷,“两”字上横短或无上横,外框转角(折)处或微圆,或直角方折,甚至是方折处向上耸起。“两甾型”之“两”字最具特点的地方是:“两”字中间二人为“短人,均匀对称,且位置靠上而显得“两”脚甚长。“两甾型”半两钱之“两”字
与其完全一致。这种形制、文字、标准都同于“两甾钱”的半两钱,其铸造时代应该是和“两甾钱”同时或前后相接的。这种半两钱的铸造地,也应该是“两甾钱”铸造的南阳一带。如以上分析不错的话,这种形似“两钱”的有郭半两钱,极有可能是战国晚期秦占宛地后,秦在宛地铸造的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半两钱。(见图6)
5、小家碧玉之青川小样
“青川小样”先秦半两钱,年发现于四川省青川县编号为M50的战国秦墓中,是这座有“昭王元年”纪年秦墓出土半两钱中形体较小的一种。
“青川小样”是分流直铸式钱范铸造的半两钱。这种类型的钱上,有上下两个对称的或是有一个居钱体上方或下方的宽口茬,与常见先秦分流直铸式范铸钱口茬显露突出不同,“青川小样”的口茬去除得比较彻底,仅仅有痕迹可辨。
“青川小样”铸造精整,钱圆函方,面背光洁度较好,属于薄型一种的钱体,厚薄均匀,地张平坦。这类钱穿可能经过修整,偶尔可见有“棱花穿”者。“青川小样”的钱文最具特色,从风格上讲三点突出:小字、细文(笔画细挺)、大篆遗韵。从写法上看:“半”字一色短下横,有的短似一“点”;首部两笔及中间横笔均为圆折,中间一竖下端略出下横,有的甚至是与下横平齐。“两”字上横短或看似一点,位置靠下;下框转角圆折,中间部分为“短
人”写法,左右对称,上下适宜。
青川小样”是一种形体中等,重量偏轻的半两钱。钱径从2.67-2.86厘米之间不等,2.8厘米上下的是为多数;重量方面最重的5.9克,最轻的3克,4克以下的是其主体部分。
“青川小样”先秦半两钱,除四川青川秦有出之外,陕西的神木,山西的安泽、临汾也有发现,自青川秦墓出有秦“昭王元年”纪年木牍、并联系此类钱精好的程度分析,这种严重脱离重量标准的“青川小样”,是一种出现年代不晚于秦昭王初年,而且是由官府铸造的减重半两钱。(见图7)
6、先秦小字,形文不一
“先秦小字”是一种独特少见的先秦时期小字半两钱,也是半两钱体系中钱形与钱文比例反差最大的半两钱类型之一。
从钱形上看,“先秦小字”是一种大型半两钱中形体偏小的一种,钱径均在3厘米或略有超出。从重量方面看,“先秦小字”又是一种“轻钱”,个体仅重3-5克多。神木发现的4枚“先秦小字”钱,钱径有3枚是3厘米,1枚是3.04厘米,重量则分别是:3克、4.4克、5克、5.7克。看起来,这类钱直径基本是一致的,但重量却枚枚之间相差悬殊,是种看重外形,不看重实质的半两。
这类钱铸造尚属整齐,钱圆函方,穿郭修整,但因钱体过薄,或因铸钱出模时冷缩的关系,往往钱体变形而面背欠平整,钱文风格均为圆折行笔,一如时代较早的篆书写法,“半两”二字小而略草,气息甚古,下图所列4枚钱如出一人之手。这类钱以往未见于谱录发表,应该是一个铸行范围比较狭小的地方半两钱门类。(见图8)
7、私铸小钱,来自民间的钱
“私铸小钱”是一些民间私铸的小型半两钱。这类钱口茬宽大,二口茬者居钱体上方或下方,应该是分流直铸式范铸造的半两钱。这是一些形小质厚的半两钱。它们的钱径没有一定标准,大些的2.4厘米左右,小的也有不足2厘米的。但形大的未必就重,体小的未必就轻,铸造质量在小型半两钱中也应该列在精整之列,一般都字文清晰,形态还算规整,但有传形半两钱。从穿径方面看,是属狭穿(小穿孔)小型半两钱。从文字风格上看,字文高挺,有的还极高挺,刻制十分认真,书风古朴,字体圆折,篆意甚浓。从字体结构上看,“两”字有多种,有“双人两”“连山两”“十字两”等。(见图9)
8、周正大样,救命的钱
“周正大样”半两钱形体周正,是半两钱中钱径最大(但不是最重)的一个群体类型。
周正大样”半两钱钱圆函方,周正标致,地张平坦匀称,钱文明朗高挺,穿孔在大型半两钱中属较大穿孔(中穿)者。每枚钱的穿孔都经过认真的修整,个别钱还具有外郭或内外郭。钱径从3.4-3.75厘米之间,重量平均为8克上下,少数也有10克左右或6克以下的。“周正大样”钱文风格与“规整型”和部分“粗放型”相比有了改变,其表现为:由粗狂转为较精整认真,并初步具有了版式意识,字形较方正,笔画转折处方中见圆,粗细一致。有共性的特点是:大多数“半”字下横笔增长(两端与字的边缘平齐,为“长横半”;中间横笔呈一种宽放趋势。“两”字字形方正,一色“长人两”长上横“周正大样”大小适宜,基本与穿孔比例对应,或字体长度路过穿孔,这些是和先秦“规整型”与“粗放型”之狭穿特点不大相同的。“周正大样”一般见有一个较宽大的铸口茬,居钱体上或下方,特殊的是:有的钱体左右两侧还各有一个细的小口茬,这应是铸范上排气孔道遗留下的痕迹。
“周正大样”半两钱,多发现在秦统一前后甚至是秦汉时期的墓葬或窖藏种,钱穿上下凿有缺口者,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习俗的“产物,中国古代有将铜钱缝缀于冠巾衣服之上,作为“标识物”(后来又衍化为“厌胜物)的作法。据载:明末清初时人有将清铸“天命汗钱”缝缀在冠上,谓“可避火器金刃”,其实这是战国时期人们将征服者典型物品作为“标识”佩戴,以求保护免受伤害的意识之体现。“周正大样”有凿孔者,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此类习俗物品,有这样痕迹的钱,应是秦统一前后烽火连天战频仍的见证。凿有孔洞的“周正大样”半两钱,应该是当时官铸的半两钱,这大概是人们以此为标志物的原因。
“周正大样”中的具备了外郭和内外郭的半两钱,是半两钱体系中最早的此类钱,也是形体最大的具郭半两钱。(见图10)
很快,接下来秦王嬴*的大*要以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东关六国。其国币半两要以“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理念通行天下了。
参考资料
1、蔡万进《建国以来两甾钱的发现和研究》,《中国线币》年第2期
2、王雪农、刘建民《半两钱研究与发现》
微拍堂优选店铺,众诚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