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女儿当独具魅力
年9月1日
(农历七月二十二)
作者
元夫
广元有个“女儿节”。
如果你是女儿,刚好又诞生在广元,那么你是幸运的,你拥有一份与生俱来的特权与尊贵。
如果你是诞生在别处的女儿,今生至少应该来广元狂欢一次。
在长达一周的女儿节狂欢节里,广元所有景区为女性开放;几大广场、几大公园、所有景区的白天、晚上都有狂欢互动节目。
总有一款适合你。
“广元女儿节”来自广元的古老习俗“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
正月二十三是武则天生日,妇女游河湾的习俗在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就有了,自发形成,慢慢成了规模。
“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是后来文人的总结,最早这句话没有这么雅,有些粗鲁,是这么说的:“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游河湾。”是老公骂老婆的话。因为每到正月二十三,女人们顺着嘉陵江游河湾,把孩子丢在家里由老公和婆婆照顾,老公和婆婆心里不舒服,就骂她们懒婆娘。
我多年采访研究武则天的专家们,其中有人曝出这一观点:正月二十三并非武则天生日,而是武则天母亲杨氏江潭感龙孕(乌龙感孕)的时间。
为什么呢?
对方白我一眼:纪念武则天的形式多种多样,唐朝寺庙已经非常繁荣,西佛龛(皇泽寺)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有庙了,干吗非去游河湾?
是啊,干嘛非去江边游走,广元的正月可是还冷的很呢。
略加沉思,我似有所悟......
原来,傻女人们到嘉陵江边去游走,是想碰碰运气,看东海龙宫哪位公子顺着嘉陵江这根通道逆游,来到江潭(传说皇泽寺前江潭下面有个洞直通龙宫,当年让杨氏感孕的那条乌龙就是顺着这个洞游到江潭的),也像当年杨氏感龙孕那样,怀个龙种凤胎。哈哈哈......
不管是杨夫人感孕日还是武则天的诞辰日,反正都是武则天生命开始之日。因武则天而起,毋容置疑。
久而久之,妇女游河湾成风,成风景,成风俗。
现代广元人把这个节日改在哪一天过(写到这里好别扭,懒得费笔墨去解释,听说从明年起,这个节日又要改),我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这个节日本身的意义:通过这个节日走向一种文化——走向一个仪式——传承下去——走向人类的终极目标——真,善,美,爱。并为这个本身的意义而奋斗。有了这,就够了。
每个过程,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女儿节”已整整30年,我们走向了一种文化么?没有,至少远远不够。我们还处在这个节日本身意义的最初阶段——还在为怎么过节而探讨,且以功利为目的。
虽然近些年广元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旗袍协会、瑜伽协会、汉服协会、则天女子文学社、武则天文化研究协会等等民间组织,但大多流于形式。秀一秀,美一美,开开会,吃吃饭,站站台,活跃分子表表演。
有比没有好,文化传承也需要载体,和平年代莺歌燕舞很有必要,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有了这些载体,对于文化习惯的养成和积淀有是有益的。我并无贬低这些组织的意思,我也是其中一员。我的意思是,呵呵,其实,我的意思你比我懂。
走向终极目标,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理想。虽然漫长,但我们必须一步一步靠近,这是人类的本性。
常听“打造女性文化”一说,很不舒服。我不喜欢“打造”这样的词,给人一种工匠的感觉。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就像游河湾本身那样。
相比“打造”,还不如退而求其次地“做”好了。也许在做的过程中就形成了某种习惯或心理,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文化,自然而然地有了魅力和生命力。
也许你认为我在玩文字游戏,“打造”和“做”不一回事么?那好,你们打造我们做。
做什么?怎么做?最基本的是做好你该做的事,在自己的行道里,提升自己突破自己突出自己,这样你就成功了。如果你是女性,更得下功夫,因为你生长在广元这片土地,有天然的基因。
常听广元老者讲,广元城西山往东看,就一活脱脱美女,有鼻有眼,有眉有耳,且秀发飘飘,曲线优美、腰肢细柔。只是酷似女性生殖器的老城古井,在旧城改造时被填埋。这是广元适合女性生长的风水基因。当风水与人文叠加,所谓地灵人杰也就不是玄妄之说。
我想起前些年我在灾后重建战场前线采访,另一批女作家正奉命撰写《大援建》。浙江援建干部常在我面前戏谑:“广元作协怎么全都是女的啊”?那时而我的《东河口绝恋》已被他们传得邪乎。看起来这是一种巧合,因为我们并未相约。但其实,这种现象在广元绝非偶然。
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在弥漫着危险和紧张气息的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战场,冲刺第一线的这一串女人,在外地人眼中居然成了一溜风景。浙江省的公派作家陆原老师到青川采访,常常与我们这一串女人相遇,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四川的女人比男人勤快,能吃苦。
其实,四川女人还非常有气节。
三国时期蜀汉镇守江油关的马邈之妻李夫人,蜀后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她二位在气节方面可是为四川女人挣足了面子。(我在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