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四化同步锁定统筹再发力青海日报
TUhjnbcbe - 2025/7/23 18:53:00

1月9日,记者航拍海东市乐都区一角,一座现代时尚的新城正在茁壮成长。本报记者海东摄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是实现“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的有力支撑,是破解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的主要路径之一。实施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着力点在统筹推进上,只有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补齐短板,齐头并进,在新时代、新起点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生活的新期待。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四化同步”发展,关键是着力实施“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数据发展等“三大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中的综合集成应用,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年10月9日上午,青海德令哈至俄罗斯巴尔瑙尔次中欧班列从德令哈站缓缓驶出,标志着我省又一趟集装箱国际班列成功开行。这是继我省双寨、格尔木开行中欧班列后,开发的第三条中欧班列线路,打开了青海多点多线国际班列运输大通道。这是一次信息与资源的碰撞,是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主抓手,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青海省区位优势,着力发挥国际营销网络的结果。

大力推进工业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重点推进智慧园区、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工业信息平台、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智慧能源、物联网等支撑平台建设。这是德令哈工业园信息产业发展的一条实施路径,通过资源优势与高科技、信息化、绿色环保的电子信息产业相结合,实现盐碱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体系与信息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工业园智慧化、信息化。

德令哈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严秉武介绍,目前,工业园将信息产业建设重点放在打造智慧园区、电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智慧能源体系和园区运行及监测系统建设上。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试验区工业互联网商品交易所,将成为柴达木盐碱化工产品电商平台,同时打造的枸杞、镁合金、结构性板材、中藏药等特色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和跨境电商综合交易平台,实现以纯碱、枸杞及枸杞深加工、食品添加剂、中藏药等多类产品,以B2B、B2C等为主要营销方式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络,将拉动产品销售量,迅速占领、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年初,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出台了《青海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青海省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工作进入规范管理的新轨道,将有利于加快推进青海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步伐。

正如青海省大数据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靳彦所说,实施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战略,首先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柔性生产、动态定价及资本效益,间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运用大数据为政府决策、行政优化以及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将降低社会综合运行成本。

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效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必须与推动工业化良性互动。

实践证明,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工业化创造供给、提供就业、积累财富,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加快推进城镇化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空间承载,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归宿,形成新的消费需求,进而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持久推动力。

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四化同步”发展,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城乡关系,着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动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牵引作用,实现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动力活力、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空间承载的互促互动。

年12月27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在花土沟镇揭牌。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茫崖市,是海西乃至全省资源供给大后方,尤其是格库铁路、格成铁路和新青川大通道打通后,这里必然形成重要交通枢纽,成为入疆通甘进藏的咽喉要道、商贾旅客云集之地、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茫崖、冷湖行委合并设立茫崖市,有利于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两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海西州州长孟海说,茫崖市的成立为青海“西大门”赋予了新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思路。特别是推进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产城融合、产城联动、以产促城方面,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到年,全省城镇化格局明显优化,规模结构更加合理,以1个大城市、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8个左右新兴城市和80个重点城镇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全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兰州城市群建设紧密结合,优化了城镇化总体布局,加快了东部城市群建设,壮大了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兴城市、重点城镇,有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我省结合15个重大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根据城镇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产业集聚明显加快,产业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促进了城镇化提档增速。

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短腿在农牧业,短板在农村牧区,难点在农牧民。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化同步”发展,关键是着力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打造宜居宜业“大西宁”、城乡统筹和农业现代化“新海东”、开放“柴达木”、特色“环湖圈”、绿色“江河源”。

从一个偏远贫困山村到花海景区,作为农牧业与旅游休闲深度融合的典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实现了华丽转身。

从昔日的一个只有一条算不上街道的‘街道’到形成“两横六纵一圈”的道路网络。茶卡镇的旅游人次一年突破一个百万大关,到去年10月底,茶卡盐湖接待游客达到万人次。

在“产城融合、文旅聚合、景镇一体”的发展思路下,年10月茶卡镇入围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以“茶卡东西部景区为支撑、游客集散中心为重要节点、镇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的大景区发展格局得到完善,在“天空之镜”品牌带动下,正挺身向高原特色旅游名镇迈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牧业与旅游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打造更多有文化、有产业、有支撑、有品牌的高原特色美丽小镇,打造更多以大漠风光、雪域风情、田园风景、红色旅游、传统民俗为依托的休闲农牧业,走农牧业内涵式发展道路,青海的新型城镇正呼之欲出。

“四化同步”的关键在于“同”,尤其是“三农”短板的同步发展问题。只有培育和造就更多懂农牧、爱农牧、为农牧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推进“三农三牧”现代化,才能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新格局。

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自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以来,我省各级农牧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情、农情、牧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育造就了一批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7.6万人(次),认定1.3万人。新型职业农牧民已成为发展农牧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四化同步”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牧业实现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其中一产增加值增幅连续9年保持在5%以上,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高于GDP增幅。马铃薯、油菜、牛羊肉、饲草、冷水鱼等优势产业,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三区一带”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我省已经启动实施“互联网+”高原特色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设施蔬菜、人工饲草、渔业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GPS定位,农牧业数据化、管理精细化、生产智能化实现了新突破。

同时,全省加快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龙头企业等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发展实体经济,通过产业链的有机协作,有力推动了粮油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服一体,使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逐步形成。

作者:罗连军来源:青海日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化同步锁定统筹再发力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