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东部战区」
文|石芝鹏、杨南山、张仁浩
图丨李士龙、何兵、胡颢正、程伟伟
他天天与战机打交道
却未曾驾驶战机翱翔蓝天
每次战机在前方冲锋陷阵
他总是在背后默默守护
入伍16年,干机务14年
被官兵称为“战鹰神医”
他叫杨小龙
第73集团军某陆航旅的一名航电技师
杨小龙,四川省青川县人。年入伍,现任第73集团军某陆航旅机务二连航电技师,熟练掌握两种机型的维护保障方法,参加重大演训任务保障60余次,成功排除各类战机故障多起,立功受奖10多次。
杨小龙的舅舅、姨夫、妹夫、弟弟等都是军人。年,杨小龙受家人影响,从川蜀腹地参军来到八闽大地。
然而,现实的军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单杠他只能拉3个,3公里跑落在连队后面。好强的杨小龙并不认输,为了提高训练成绩,他负重跑、拖轮胎、绑沙袋……经过夜以继日的苦练,最终5公里20分钟便能跑下来,单杠也从3个拉到16个。新兵下连时,杨小龙被评为“优秀新兵”。
7年,杨小龙如愿以偿考上了陆航学院,成为一名机务兵。他非常珍惜军校的学习机会,晚上经常加班到深夜,遇到不懂的,同学、老师都被他问个遍。
8年,杨小龙的家乡发生大地震,道路中断,大量直升机投入救援工作,这更加坚定了杨小龙学好专业报效祖国的想法,同时对直升机充满向往。
年,杨小龙军校毕业后,自信满满来到机务连。然而,第一次参加飞行保障却给他当头一棒:一架战机出现线路故障,杨小龙捣鼓半天找不到原因,而班长赶到后几分钟就排除了故障。此后,他暗下决心要攻下机务专业这座高山。
从那以后,杨小龙白天钻机舱、摸线路、练操作......晚上读教材、看图纸、背要点,经常在机库一“泡”就是一整天……就这样,他用4个月的时间便胜任了航电岗位。
一次,一架战机座舱头盔耳机,出现持续的低频噪音。机组更换电台、控制盒等可能影响声源的设备,但噪音仍然存在。噪音虽不影响飞行,但如果不及时排除,就会影响指令的上传下达。关键时刻,杨小龙站了出来。经检测,杨小龙初步判断故障原因是一处控制线发生了弯折。随后,杨小龙对此处线路重新布线,把弯折的控制线拉直,低频噪音消失。
年部队改革,杨小龙自己所保障的飞机面临转隶,同时上士服役期满。是走是留?他得做出选择。留下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要转行学习新的机型。最终,杨小龙选择留下来。
从那以后,无论是飞行还是准备,在连队还是到外场,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拿起业务资料,一边学习一边做笔记。别人研究讨论业务问题,他就在一旁细心记、认真悟;别人现场进行排故,他就在一边跟着做、照着练。几个月后,他就熟练掌握新机型的保障方法。
新机型放单后不久,杨小龙随队出征西北大漠,单独执行飞行保障任务。一次战机检查中,杨小龙发现一架战机气压高度表被强制归零,调节旋钮失效。而在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压高度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归零的。随后,杨小龙更换气压高度表,故障消除。
还有一次,一架战机在飞行中防撞灯长亮不闪烁。这看似小问题,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导致短路会造成严重后果。杨小龙赶来后检查发现防撞灯里面有水雾,判断是由于露天停放,导致内部进水引起,故障因此很快被排除。
“宁可自己辛苦千遍万遍,决不让飞行人员担一点风险。”在杨小龙看来,维护规程就是“天条”,维护工作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不能打折扣、走捷径。每次直升机起飞前和落地后,他都像第一次检查直升机一样,一个螺钉一个螺帽地检查、一个接口一个接头地测试,不放过任何隐患。
一次飞行结束后,飞行员反映环控系统不出风。杨小龙经过地面通电试验发现,绝对压力调节器与关断阀不能正常打开。随后,他更换绝对压力调节器与关断阀,故障很快排除。
几年来,杨小龙一门心思铆在机务维修的岗位上,他像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维修工具就是他的武器,随时为战鹰飞行保驾护航。
“故障不过夜,隐患不上天。”这是杨小龙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无论夜里多晚,他都要想办法排除故障。
一次夜里飞行后检查,一架战机打开左启动开关,发动机各设备均无反应。杨小龙赶来排查,断定为线路故障。熟悉机务工作的人都知道,线路故障涉及部件多,难排除,但故障不能过夜。通电检查、查找资料、测量数据……直到凌晨4点多,杨小龙才将故障全部排除。
“机务兵要为战斗力负责,为战友生命负责,为国家财产负责,达不到分就是0分!”杨小龙常常这样告诫身边战友。
如今,杨小龙服役期即将满16年,面临走留的他始终保持着“冲山头”的劲头。外场保障、演训驻训,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对此,他常说:“我们多一分辛苦,飞机就多一分安全,飞行员就少一分风险,我们苦点累点值得。”
杨小龙,好样的
东部战区权威发布
投稿邮箱:dbzqxc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