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简牍1
TUhjnbcbe - 2025/5/7 22:37:00

本文乃作者美食猪猪说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经过着名学者、抚军将军、丹阳尹王虔度鉴定,认为此乃蝌蚪书《考工记》,正是《周礼》所阙佚的部分。北周静帝字文行时居延部落的勃都骨氏,在一间古屋的遗址中,发掘出带字的竹简,这是居延简出上的最早记录。北宋崇宁初,有人在在天都(今宁夏固原西北)掘地出土装有“木简札”的瓦器。这些简的形式为上广下狭,长约当时的一尺,简上字体为草书,还有用红颜色写的字,系标明物品数量的如缣若千匹,绵若干,钱米若干等等。简上有东汉章帝章和年号。此后的北宋政和年间,有陕西人掘地得古瓮,内装竹木简犊。由于朽烂散乱,这些简续多已无法连缀成文,其中仅有东汉永初二年的讨羌檄文尚为完整,书体为章然而,这种种的发掘、发现实物都没能留下来。让现代世界开始真正知道、了解中国简牍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中国西北荒漠中探险、考察的西方人。

木简札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顺流而下到达罗布泊北,率先发现了沉寂千年之久的古楼兰遗址,并掘获晋木简枚。2年后,匈牙利人奥莱尔斯坦因在新疆天山南麓和田尼雅城和古楼兰遗址中先后发现魏晋木简40枚、汉代木简19枚。年,斯坦因再次来中国西北又获重大成果:先是在甘肃敦煌以北的汉长城遗址内掘得汉代简牍枚,后又在罗布泊以北的北海头故城得到魏至北宋木牍枚,在尼雅遗址中还得到简牍11枚。1年后,日本人橘瑞超也涉足古楼兰遗址,掘得晋木简4枚。年至年,斯坦因第三次来中国,又先后在甘肃酒泉和新疆古楼兰遗址获得汉木简余枚、晋简49枚。

汉代木简

年北平中国学术协会与斯文赫定、贝格曼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第二年团员黄文弼在罗布泊发现汉木简71枚年贝格曼在甘肃额济纳旗居延地区(后划归内蒙古)率先发现简牍,使得考察团获得空前成果,先后掘地汉代木简余枚。年前中央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合组“西北科学考查团”,夏肃、阎文儒等人在敦煌掘获汉木简48等等,这样,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在整个西北地区发现以两汉及魏晋木简为主体的古代简牍多达余枚加上随简牍一同出土的帛书、纸书,数量更为庞大、内容更为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古代简牍的发掘更是如雨后春笋,至今50余年间已分别在甘肃河西走廊及甘谷县,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尼雅及楼兰遗址、湖南长沙,湖北武昌、江陵、云梦、随县、鄂城、荆州、沙市,河南陕县、信阳,江苏连云港、盐城、邗江、扬州,山东临沂银雀,河北定县,江西南昌,陕西咸阳,广西贵县,安徽阜阳、马鞍山,青海大通县、四川青川等地相继发现春秋晚期至战国、秦汉、魏晋、唐、宋七个时代的简牍,致使百年简牍发现的总数达至26万余枚,其中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是年湖南长沙走马楼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前后出土17万余片三国吴简,数量超过了当时中国出土简牍的总和,其文字资料达数百万字。

帛书

我国目前发掘出土的简牍,内容包括各类官方的文书、档案、律令、历代典籍抄件、私人信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其不仅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字语言、文献档案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探究秦汉、魏晋之际中国书法发展、演变的最为可靠的资料。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年在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余枚竹简,时代最晚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甘肃武威古城乡一山洞中发现的5枚唐代吐蕃和西夏木牍。简牍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又有一说窄者为“简”,宽者为“牍”。后代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其实,秦汉简牍中除此之外还有觚、检等,共五种。

简牍

A.简,是简牍的最基本形式,或称札,以竹片制成。一般长约23厘米,相当于一汉尺。居延、敦煌出土的文书档案信件,以及一般书籍和重抄的诏令文件等,都用这种简抄写编册但是,按照汉代的规定,有些抄写经书和正式的诏令文本,要用较长的简,如武威《仪礼》简中属于经的甲本和丙本,简长55.5至56.5厘米,相当于汉尺二尺四寸;属于经传的乙本简则长50.05厘米,合汉尺二尺一寸,比经书简要短。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等简长27.6厘米,为汉尺一尺二寸。居延出土的“塞上烽火品约”简长38厘米,合汉尺一尺六寸。敦煌出土的诏书简长24.3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一寸,即所谓“尺一之诏”;居延出土的诏书简还有长至36.5厘米的,已合汉尺一尺五寸,最长的是居延出土的诏书目录简,长达67.5厘米,合汉尺三尺,此即《汉书》上所谓的“三尺律令”。“遣册”和历谱也有长至三尺以上的,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简长72~75厘米,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元光元年历谱》简长69厘米,是目前所见最长的简。上述这些简都是每简抄写一行字,宽度约在0.5~1厘米左右。另外还有一种简,宽约2厘米左右,每简上抄写两行字,这种简称为“两行”,它和普通简一样,也可编联成册。

孙膑兵法

B.牍,是一种比“两行”还要宽的简。有的可宽至6厘米,实际上已成版状,所以《说文》解释为“书版”。其长度与普通简相同,多为木质。牍多用来写书信、契约,或抄录医方、历谱,敦煌、居延出土的“过所(通行证)也多用木牍抄写。墓中发现的木牍多是登记随葬品的“遣册”,C.觚,是一种多棱形的木棍,有的则直接用树枝刮削而成。断面一般多呈三角形或方形,可分3面或4面书写,也有多至7面的。长度都在30厘米以上,有的长达82厘米。在居延、敦煌发现的觚多用以抄写檄书、小学字书(如《急就篇》、《苍颉篇》等),或作临时记事起草之用,有时也用以练习写字。D.检,是传递文书信札和财物时所用的封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用“两行”式的宽简题署收信者的名称和传递方式,如“肩水侯以邮行”。

说文

另一种是传递机密书信和财物时所用的加封泥盖印章的封检。机密书信用上下两片术牍作成,下牍称函,用以书信,上牍称检,封盖函牍,检上有捆绳的刻沟和置封泥的方孔,以便绳封盖印。传送财物时施于囊袋上的封检,只有一片木牍,中间凹下,以便绳封盖印。E.揭,是一种短而宽的木牌。有的首端作半圆形,中间有一小孔,有的首端两侧各刻一凹口,皆作系绳之用。多系于簿册或器物之上,题写名称,犹如标签。

除以上5种形式的简牍之外,在居延和敦煌的烽燧遗址中还发现很多从旧简上削下来的带字的薄片,称为“朴”或“削衣”等。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简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