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青木川古镇。
由于距四川省青川县仅10多公里,在年汶川大地震中,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镇受灾严重,旱船屋、魏氏庄园、烟馆、客栈、商铺等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严重损毁,全镇户人全部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小说《青木川》作者、著名作家叶广芩在地震后,随中国作家采风团重回古镇时,感叹地说:“古镇成废墟,古镇在哭泣。但坚信,青木川一定能从灾难中站起来。”
A修旧,如旧
青木川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何正剑,年时任宁强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准确掌握青木川镇的受灾情况,何正剑一行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前往交通、通信都已中断的青木川镇,调查统计古建筑的受灾情况,并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级相关部门进行了汇报。
“经过调研,我们提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青木川镇应采取保守抢救古宅、修旧如旧的做法,让古镇风貌重现。”何正剑说,“现在,老街上的住户觉得受灾后的古建筑修好后和原来几乎一样,根本看不出修复过的痕迹,这让我们很欣慰。”
据了解,在灾后重建中,相关部门按照“规划引领、保护修复、完善功能、开发利用、突出特色、宜居富民”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及青木川镇被列入全省文化旅游名镇的机遇,实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大力推进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宁强县每年还为该镇拨付万元以上的配套扶持资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青木川镇陆续恢复了回龙场老街、魏氏庄园、辅仁中学等民国时期的建筑。正是这些古建筑的保存和保护,成为发展青木川旅游的坚实基础。
“与青木川镇老街一河之隔的新街区,之前大都是砖混结构、瓷砖贴面的新式楼房,与回龙场老街反差太大,为了统一古镇风貌,在对老街修复过程中,青木川镇对新街区的新式楼房全部进行复古包装。空中的电力、通信线路全部入地,街道路面统一铺设青石板。”何正剑说。
游人如织的青木川镇古街。
B碰撞,升华
从宁强县城沿着蜿蜒的阳青公路一路向西,在连绵不绝的群山中,一幅山水田园画卷跃然在记者眼前。在缭绕云雾下,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青木川镇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历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持续建设渐成规模,建筑样式兼具川西和陕南两种风格,部分民国时期建筑还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极具观赏价值。这些民居建筑群既体现了楚汉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主格调,又充分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点。这些结合陕南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设计建造的具有浓郁秦巴地方特色的住宅,设计新颖、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是青木川镇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木川镇交通便捷,北通秦陇,南达巴蜀。青(木川)—姚(渡)公路从秦家垭出境,西行25公里就到四川省青川县姚渡镇,这条公路与国道相接,距九寨沟景区公里。同时,顺着另一条公路从甘肃陇南、四川九寨沟方向,可经甘肃文县碧口镇进入青木川镇。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方位,使青木川镇成为秦蜀文化荟萃之地,当地文化风俗亦川亦陕,并带有部分陇南文化特色。羌族文化及民国时期形成的乡绅文化对生活在青木川镇的人们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各种文化并行碰撞、交相辉映,是青木川文化的最大特色。
在民风习俗上,青木川镇也融合了三省特色,婚嫁、丧葬习俗保留完整,独具特色。尤其是傩戏表演、唱川剧、吼秦腔,赶场、逛庙会,正月闹春、跳关公、过刀山等民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青木川地区山大林深,土地肥沃,人烟辐辏,又处于三省交会处,商贸活动一直比较繁荣。青木川镇西北处的上西沟,至今保留有一段通往甘肃的商运古栈道遗址。据考证,古栈道为清道光年间,当地人在沿河顺崖的岩石上开凿而成,现在依然能看到当年栈道上搭板铺路栽柱的痕迹。
沿着青木川镇金溪河一路向西,就进入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的马家山,野生动物学家发现金丝猴与猕猴同域分布现象,并在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引起了世界野生动物学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