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牛彦元孙楠
十年了。
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源深度约14公里的8.0级地震,定格了一个国殇民痛的历史瞬间。
气象工作者与地震灾区群众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救灾精神从此时开始凝聚升华。
穿越灾难,砥砺前行。
十年间,“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逐步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现多灾种、多渠道、广覆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向纵深拓展……
如今,我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已站在面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新方向的一个新起点。
年重建后的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气象观测场。杜铭摄影
一
十年前,汶川。
一场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深重灾难撕裂山河。
抢险救灾分秒必争。
这是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初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
“在汶川,我们没有丢失一份资料,没有中断过一次观测,没有间断过一次服务。”
“在绵竹,我们在余震中野外工作20余天,为直升机开展救援提供准确气象预报。”
“在北京,观测设备千里驰援,我们首次公开发布面雨量、云量、云底高度等精细化预报。”
身在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工作者的每一声响亮作答,都深深镌刻在人类抗击特大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恢宏篇章之中。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十年之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日臻完善——
年12月11日,国务院出台《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要求有关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做好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和保障工作。年1月20日,国务院通过《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细化了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需承担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气象局的推动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向“最后一公里”不断延伸:
——截至年底,全国个县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制度管理办法,个县出台实施了气象灾害应急专项预案,个县将气象工作纳入地方“十三五”发展规划,60%以上的乡镇(街道)将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职责,气象信息员达78.1万名,村屯覆盖率达99.7%。
——截至年底,全国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全部开展空间分辨率1公里至5公里、逐小时更新的精细化气象服务;11个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产品精细化到街道,18个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20个城市建立纵向到基层社区的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广州、杭州、上海等6市建立以预警为先导的停工停课机制。
在灾难面前的一次次生死赛跑里,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意味着更大生的希望。
年4月20日8时02分,7.0级地震突袭距汶川仅85公里的雅安市芦山县,从地震发生到启动国家一级救灾应急响应只用了3小时,比汶川地震整整缩短5个小时;年夏天,当第13号台风“天鸽”在广东珠海南部沿海登陆时,停航的航班、回港避风的渔船和空无一人的街道是人们给出的回应;同年6月28日夜间,一场暴雨袭击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当地气象与国土部门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醒下,全县紧急转移多人,实现零伤亡……
二
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考察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处于灾害防范链条第一环的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作为防灾减灾“发令枪”,必须要打响在灾害来临之前,必须考虑综合衍生灾害影响,必须对灾害风险预先作出准确判断。
高位引航推动实招落地——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向纵深拓展。气象部门完成全国所有区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截至年底,累计完成条中小河流、条山洪沟、个泥石流点、个滑坡隐患点的风险普查和数据整理入库;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数据库,实现了全国灾害风险普查、阈值、区划,以及社会人口经济、灾情、GIS数据等信息的融合应用;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基于致灾阈值的自动报警和预警信息的一键式发布;全国个县和个县分别开展了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29个城市开展内涝气象风险预警业务,22个城市开展城市通风廊道、暴雨强度公式、风玫瑰、城市热岛等细网格气候信息服务。
影响预报涉及领域不断拓宽。中国气象局推动气象灾害对生态安全的预警业务试点设立;持续推进公路交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发布72小时时效、逐3小时、空间分辨率5千米的全国主要公路路网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服务产品,公路交通气象服务覆盖全国主要高速公路和国道,累计达到30万公里;建立区域电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共享平台;对外发布中小河流洪水气象灾害风险产品。
灾害预报能力逐步提升。目前我国24小时之内的气象预报准确率达87%,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保持在70公里之内;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实现对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立体监测,已投入业务运行的“风云四号”A星具备精细化监测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能力,其产品可以惠及全球用户;通过部门合作建设交通、海洋、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网,提高多灾种综合监测能力;高性能计算机能力不断提高,总运算能力达万亿次/秒……
当防灾减灾工作向社会灾害治理迈进,打破部门藩篱,发布“第一声音”“权威声音”的需求日益迫切。由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主导、中国气象局承办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应运而生。随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投入业务运行。目前,该系统已汇集16个行业的76类预警信息,连接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了多灾种综合预警信息的权威发布,社会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效率明显提升;集成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短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