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四川手牵手东西协作拔穷根 [复制链接]

1#

5月14日,浙江考察团在浙川扶贫协作产业示范园参观。(广元日报记者唐彪周小丁摄)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寇敏芳张庭铭)5月14日,青川县新旺竹荪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王天翠正在车间里拣选木耳。在她的老家、青川县沙州镇新风村,她的丈夫在合作社的木耳种植基地打工。夫妻两人同时就业,一年务工收入就超过2万元。

王天翠打工的合作社是浙川协作的产物。合作社整合浙江帮扶资金万元,发展食用菌基地亩。年实现产值万元,带动余户农户增收超过1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2万元。“浙江的帮扶资金是一个翘板。”合作社理事长唐述刚握住前来参观考察的浙江“亲人”的手,不停地道谢。

王天翠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浙江帮扶四川20余年来,不只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还输入了新的扶贫模式和人才,帮助四川彻底拔掉“穷根”。

从产业扶贫到合作共赢

浙江牌“四川造”越来越多

浙川协作是从一瓶娃哈哈纯净水开始的。5月13日,浙川扶贫协作现场推进会会上,一瓶娃哈哈纯净水摆在桌上,正面是西湖的简笔画,背面的产地印着“广元”。

年,娃哈哈落地广元,首次选择在除杭州以外的地方建厂。从西子湖畔到四川山乡,这瓶水不仅成为四川脱贫的“甘霖”,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活水”。

走过20年,广元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从一条瓶装纯净水生产线,到如今建成拥有十余条生产线的工业园区,公司累计完成投资近8亿元。截止年度公司已累计实现利润20亿元,提供了余个就业岗位,并优先向贫困户倾斜。

“我们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基于双方的共同点,进行产业交流合作,实现共赢。”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孟刚说,20年来,浙广合作由政府主导推动扩展到社会共同参与,形成“责任共担、优势共用、成果共享、发展共赢”的帮扶协作模式。

嘉兴海盐县对口帮扶宜宾屏山县。通过前期调研,海盐方面发现,屏山与海岩在纺织产业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浙江的纺织企业有产业转移的需要,而屏山聚集了丝丽雅等一批纺织企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双方一拍即合。海岩县牵头帮助屏山对接纺织企业,仅仅一年时间,就有5家企业落户屏山纺织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8.22亿元,其中3家已经建成投产,还有2家已开工建设,预计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60亿元以上。

如今,像娃哈哈一样的浙江牌“四川造”越来越多。截止年底,浙江共为四川省对口地区引进企业个,到位资金亿元,创造税收50多亿元,创造就业岗位3万多个。

从扶贫开发到扶智育人

为四川培养“带不走的人才”

5月14日,在位于青川的浙川扶贫协作产业示范园,前来考察的浙江省人社厅副厅长陈中喝到了家乡味。“这是我们浙江的吧。”得知是从浙江引种来四川的地产黄茶,他伸出大拇指。

这一片茶叶是浙江和四川共同种出的。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白堃元的指导下,青川沃兰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勇将浙江的黄茶引入青川。

在六大茶类中,黄茶数量最为稀少,均价最高,去年市场价高达1万元/斤。唐勇对亩产做了统计,黄茶每亩的收益高达10万元,种1亩黄茶相当于种10亩绿茶。“目前茶园只有80余亩黄茶,通过流转、务工等方式却带动了户农民,户均增收近元。”

黄茶虽好,种植技术也相对较高。最开始的一年,为了让技术落地,白堃元在广元的工作时间有3个月。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黄茶终于克服了“水土不服”,成功在广元生根,成为老百姓的脱贫希望。

在青川县委书记罗云看来,浙江专家来到青川,不只是带动技术进步,更推动了理念的创新。“过去我们这边都种绿茶,效益一般。”从年开始,白堃元就开始帮广元种茶,在他的建议下,老旧品种被龙井、黄茶等新品种取而代之,广元的茶种植结构有了明显升级。年广元全市茶叶产值突破36亿元,是对口帮扶前的倍,多个茶品牌荣获国内国际大奖,走上了一条以茶产业为核心的脱贫致富之路。

扶贫先扶智,扶智靠人才。除了专家,今年起,浙江还在40个对口帮扶县派遣挂职干部99名。海盐县常务副县长王坚刚刚到屏山挂职一个月,屏山县发改局副局长蔡皎就感受到了“新风”。制定每个月一次的视频会制度,既能解决问题,又提高了开会效率。

除了向四川输入,浙江还从立足培养“带不走的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干部挂职交流和培训等活动。截至年底,共培训人才5.3万人次,组织开展干部挂职交流多人,大大增强了对口地区的内生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