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唤醒撂荒地希望的田野蓬勃生长四川农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病友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33.html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金泉特约通讯员刘保刚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如今,这首流传已久的甜美歌谣在青川县连绵起伏的群山深处,传唱得更加豪迈和底气十足。

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田长制”“BOOT”等撂荒地治理机制,蹚出一条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新路子,让沉睡多年的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平添了一处处“希望的田野”。田野上,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道道水渠山间蜿蜒、一座座水闸矗立道旁、一道道堤坝严守固防、一片片梯田孕育希望、一个个致富产业如火如荼发展……

四级“田长制”守护利用撂荒地

6月16日,青川县乐安镇康坝村,山雨蒙蒙,群山叠翠。当康坝村中林组组长陈忠平看到本组新发展的一片生态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里,芍药、乌药、重楼等中药材郁郁葱葱的长势,不禁百感交集。

“由于村民外出打工、易地搬迁等原因,本组在家的村民越来越少,此外受野猪的影响,老百姓种的油菜、包谷等传统农作物难见效益,导致余亩土地撂荒。”陈忠平说,“如何让这些撂荒地复耕?主要还得依靠业主!年,我们引来业主开垦了余亩撂荒地,种上了中药材。这样,老百姓既有了土地流转费,又有了务工收入。去年底,我们又动员这名业主继续流转了多亩撂荒地,目前正在建园,种植黄柏、木瓜、天麻、苟藤等中药材。现在业主的基地,每天都有二三十名农户务工。”

从去年底业主复垦余亩撂荒地开始,陈忠平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三级田长,这个身份相当于撂荒地的“守护人”,要时刻监督业主是否对复垦的撂荒地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利用,陈忠平的上面还有二级田长、一级田长、田长,陈忠平每个季度都要向二级田长汇报一次撂荒地的利用工作。

“我们负责监督三级田长对本组撂荒地的利用,同时,每半个月入户调研一次,确保撂荒地应种尽种,目前全村多亩撂荒地都利用起来了。”康坝村党支部副书记、二级田长赵蓉说,“全村有4个村干部担任二级田长,6个村民小组的组长担任三级田长。”

在乐安镇通坝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二级田长王展介绍说:“从年底至年3月,我们已引进返乡业主曹洪燕开垦42亩撂荒地种藤椒。去年12月,我们又动员村民对余亩撂荒地代耕代种了玉米和油菜。现在,我和三级田长正在商量还有一些撂荒地到底适合种啥子,目前全村还有60多亩撂荒地,我们发现适合种藤椒,计划今年引进业主复垦种藤椒。”

去年底以来,乐安镇狠抓撂荒地治理,在青川率先探索出了“田长制”的经验,从而让一片片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重披绿装。

据了解,去年11月,乐安镇为进一步提升集体经济效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通坝村大棚蔬菜园试点推行“田长制”,通过村“两委”班子对大棚蔬菜园进行划块包联,主要负责监管种植、协调大棚用地、协调日常用工等工作。在取得成功后,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并对田长职能职责进行延伸、细化,以解决镇内亩土地撂荒问题。

乐安镇党委书记李波介绍,在“田长制”框架下,田长分为四级: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田长;镇分管领导任一级田长;村“两委”班子成员任二级田长;村民小组长任三级田长,根据各村班子成员数量将土地等量划分成区块,与二级田长签订管理责任书,一级向一级负责。全镇共设置二级田长40名、三级田长50名。

为科学管理撂荒地,各级田长厘清了管理职责。三级田长通过走访摸排,按土地归属、撂荒面积、利用情况、撂荒所在区域、可否收回等5个类别建立土地清单,收集区块撂荒土地信息;二级田长对信息进行复核,提出解决撂荒地相关办法措施,报一级田长进行汇总,对连片土地进行标注,提交给田长;田长分村组织一、二、三级田长举行研判分析会议,对该区域撂荒地进行处置。

此外,田长、一级田长、二级田长还肩负筑巢引凤、引进业主和企业开垦撂荒地的重任。

“在‘田长制’下,我们将整块的撂荒地流转给业主进行复垦。”李波说,“对于零星分散的撂荒地,则鼓励农户互换或委托代耕代种,进行复垦利用。目前全镇亩撂荒地已得到复垦利用。”

探索新机制撂荒地上建茶园

6月16日下午,在青川县沙州镇三堆村一片新建的茶叶基地,新栽的茶苗长势郁郁葱葱,其间,还套种了一垄垄的花生、大豆,为幼小的茶苗遮阴。

难以想象,这新发展的茶叶基地,过去竟是撂荒多年的油橄榄基地。

“我村7年种植了3亩油橄榄,但后来发现,产品出来以后无人要,而且管理成本高,收入很低。”三堆村村支书韩顶良说,“于是,就撂荒了!去年9月,上级决定把这些撂荒的油橄榄地纳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先期发展0亩茶园。”

如何让这些撂荒地有效复垦,助力茶产业长效发展?青川县探索了BOOT(建设Build-拥有Own-经营Operate-转让Transfer)的建设模式。即由政府在茶园投产的前4年,按1元/亩出资对撂荒地复垦,统一打造茶园,引进“龙井43”等良种,科学制定栽植方案和标准;三堆村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引导农户将土地无偿委托给合作社建设经营茶园6年,第6年产生的收益,除去正常的管护费用之外,村集体和群众各分配一部分;第6年之后,茶园可交还群众自行管理,也可继续由合作社代管或引进企业进行管理。

沙州镇党委副书记黄庆认为,BOOT模式有几大好处:一是避免了在茶园前期的净投入阶段,让村民承担太多的压力;二是村民通过在茶园务工,能学到一定的技术和管理,可调动村民后期自行经营、管理茶园的积极性;三是即使今后由合作社继续管理,村民也能得到稳定的分红。

据黄庆介绍,沙州镇之前有种茶的传统,但茶园只有零星的约0亩。近年来,茶产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凸显,青川县“生态立县”战略亦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而沙州镇的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也适宜发展茶产业。于是,沙州镇借政策东风,自年开始,利用绝大多数的撂荒地发展茶产业,迄今已发展茶园多亩。

沙州镇青坪村,就是利用撂荒地发展茶产业的典型。年10月伊始,由浙江安吉茶农捐赠的“白叶一号”,跨越千山万水,在青坪村的0余亩撂荒地落地生根,今年迎来试采,共采摘多斤鲜叶,炒制了约斤干茶,售价高达0元/斤。预计盛产后,每亩可产15斤干茶。

这0余亩“白叶一号”目前的受益户涉及青川6个乡镇的脱贫户,为了让撂荒地改造的茶园发挥应有的效益,青川县探索建立了“”的利益联结机制。

什么是“”的利益联结机制?黄庆介绍说,负责投资基础设施、土地整理及茶园病虫害防治的县属国有企业占股40%;基地村青坪村的脱贫户占股40%;基地村青坪村村集体占股10%;飞地村的脱贫户占股10%。如此,解决群众缺本钱、缺技术、缺市场等难题,从而实现“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

据了解,通过“”的利益联结机制,青川目前已利用撂荒地建成“白叶一号”基地亩,覆盖全县6个乡镇11个脱贫村,受益脱贫户户人,户均年增收可达4元以上。

巧妙破困局夯实基础谋产业

青川县为何如此重视撂荒地的治理?对此,县委书记龙兆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地是民之根本,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加强撂荒地治理既是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也是解决民生难题、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该县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全县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破解山区农业发展困局,县本级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0万元以上,迄今共争取信贷资金4.5亿元,以高山村和旱山村为重点,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小微工程处,建设各类供水工程2余处,彻底解决了21.4万农村居民饮水和农业用水问题。目前,青川已建成以渠灌、滴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解决了水的问题后,农业发展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撂荒地问题迎刃而解,昔日22.8万亩的撂荒地正在发展成为连线成片、群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近年来,县上还鼓励有条件耕种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对耕种条件较好的余亩撂荒土地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流转等方式复垦种植,对耕种条件差的撂荒土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0余亩。目前,全县撂荒地复垦种植玉米、花生、大豆等粮食作物余亩,预计今年粮食增产万斤。

在治理撂荒地过程中,如何让撂荒地治得了、稳得住、能增收?青川县始终坚持产业为大,经验可圈可点。据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文宇介绍,这些经验包括——

一是规模化经营。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为规模化经营主体,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流转、折资入股等方式将农村闲置土地整合起来,引进农业企业6家,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家,建立起“公司+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带动3.65万亩闲置土地规模经营。

二是标准化建设。围绕推广新技术、种植新品种和推进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为契机,整合投入各类资金,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改造、土壤改良等工程项目,全面改善提升闲置耕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2.4万亩,利用低龄茶园空行扩种优质大豆0.5万亩,在白龙湖库区、金唐旅游环线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创建优质油菜基地0.5万亩。

三是特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引进种植羊肚菌、竹荪、雷竹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依托该县旅游产业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在乔庄镇、竹园镇等地建成农旅示范园区8个。食用菌种植面积2.5万亩,道地药材2.95万亩,实现土地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