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恩茶香共富路总书记关心的白叶 [复制链接]

1#


  一捧香茗,几多恩情。


  3年前,万株“白叶一号”扶贫茶苗从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落户四川省青川县,那是黄杜村20名党员感怀党恩而践行先富帮后富为党分忧的高尚精神;3年后,首批采摘炒制的青川白茶翻山越岭,从四川大山深处跨越千里回到了黄杜村,那是青川人民心怀感恩而生发出“第一杯茶敬浙江亲人”的朴素情感。


  这段“东西携手 共同奔康”的佳话要从一封信说起。年4月,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黄杜村种植白茶致富情况,提出要捐赠“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在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广元市青川县作为全国5个、四川唯一的受捐县,与“白叶一号”结缘。如今,3年多过去,丰收的礼赞在青川的高山深涧中回响,从“共同奔康”到“共享共富”,记者采访发现,这片感恩叶的故事正在被这片土地上勤劳实干的人民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磨出来的“七步法”


  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位于四川北部山区的青川县不仅是全省茶叶优势县,也是全国茶叶发展优势重点县,全县绿茶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当地群众不少都是种茶的老把式,对种好“白叶一号”信心满满。


  茶农视“远嫁”而来的“白叶一号”为珍宝。没想到,正是这独一份的宠爱,让茶苗生长在一开始就受了挫。


  关庄镇固井村是青川县3个接受茶苗捐赠的村之一。年春,头年10月种下的亩“白叶一号”开始抽新芽,呈现预想中独特的白化性状。“看着纤细嫩白的芽尖,乡亲们别提多高兴。”固井村党支部书记张松文回忆道。


  根据黄杜村的栽培经验,经过20天左右的白化期后,茶叶会由白转绿。“但我们是一等不绿二等也不绿,茶叶白化期足足有两个多月。”张松文说,到了5月,大伙儿这才发现茶苗长势慢下来,死苗现象时有发生。


  浙川两地的茶叶专家急忙碰头找原因。原来,由于青川春季升温慢,茶叶白化期远长于安吉,而白化期的茶叶体内缺少叶绿体,不能通过光合作用为茶树制造养分,消耗掉的养分不能及时补充,自然营养不良。


  原因搞清了,这时青川的茶农才回过味儿来——“怪不得浙江的专家培训时说‘不采白不采’,特意嘱咐来年春天要及时组织采收。”张松文说,大伙儿不明白其中深意,精贵这些茶苗,总觉得还太小太弱,舍不得采啊!


  事实证明,种植绿茶的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到“白叶一号”的种植上,而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安吉的经验也不能不加改造直接运用。


  过去3年多,浙川两地茶叶专家联手攻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专家技术团队副组长、安吉县溪龙乡干部钱义荣曾当着村民的面拿着锄头挖出一棵棵烂根的茶苗,最终说服当地茶农理高厢提深沟,解决了当地夏秋雨水过多导致的烂根问题;为了给幼小的茶苗遮阴保湿,当地干部群众曾尝试在茶苗行间套种大豆,地上覆盖松针、树梢,搭建遮阴网等,可谓妙招频出。


  为了确保好事做好、实事办实,青川县纪委监委、片区纪检监察组、乡镇纪委三级联动,开展“清风护苗”行动,对照监督检查清单“精捋细筛”。


  功夫不负有心人。青川县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马浩强告诉记者,通过不断摸索完善,如今,“白叶一号”栽培管护的青川方案已经相对成熟,当地干部群众称其为“七步法”,即先改土、勤开沟、抢采摘、精修剪、勤施肥、控杂草、防病虫。


  打响丰收“第一炮”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丰收的喜悦背后是沉甸甸的压力。“第一炮绝不能放哑炮。”挂职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浙江杭州援川干部何立剑早早开始筹谋,要将浙江的大茶商组团邀请过来,为青川白茶广开销路,让老百姓看到效益。


  3月24日,由青川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白茶开采启动仪式在固井村隆重举行,多位业内资深的专家领导应邀到场,为青川白茶“站台”推介。


  “第一杯茶要敬浙江亲人。”开采仪式上,82岁的白堃元老人接过一杯暖茶,一饮而尽。随之响起的热烈掌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位自年便躬身浙川对口帮扶事业的茶叶专家,是推动青川县乃至整个广元市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人物,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爱戴。


  另一边,在离固井村不远的广元市龙门山生态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内,一场“携手携茶 共享共富”的茶叶产销对接会十分热闹,杭州供销社、杭州西湖龙井茶业公司等浙江企业带着订单上了门。


  “白叶一号”的销售势头让广元本地茶企士气大振。广元市龙门山生态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平打开手机,给记者看公司新定制的白茶包装盒图片。“今年的白茶已经卖空了,这些盒子是为明年做准备。”袁平惋惜道,之前担心价格太高没销路准备不足,哪里想到会供不应求。


  “看来这第一炮真打响了。”张松文笑道,村子里丰收的喜悦还未散去,就有周边茶厂前来洽谈明年的订单了。


  首战告捷背后,是一次次针对关键目标的精准击破。去年开春后,青川县陆续派出多个考察小组外出为“白叶一号”取经,看基地学加工以取长补短。作为小组的一员,关庄镇干部鲜鹤林带上了固井村委托当地茶厂加工的白茶,每到一地,他就主动泡茶,请当地茶业专家提意见,带回了不少改进思路。


  “一杯好茶取决于多个因素,品种、管护、采摘、加工不能偏废。”何立剑早年曾参与西湖龙井产业发展,是个懂茶人。今年春茶采摘之初,在他的协调下,杭州西湖龙井茶业公司派出2个制茶的老师傅赶到青川,手把手教群众采茶炒茶。


  发挥“鲶鱼效应”促共富


  因为一笔从天而降的生意,固井村11组茶农李怀玉惹得村里人羡慕不已。原来,李怀玉爱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茶园生活。就在不久前,有顾客在网上主动联络,想要采购一斤新上市的白茶尝鲜。她采下4斤“白叶一号”鲜叶,请镇上的茶叶加工厂代加工,最终卖得元。


  说起这事,李怀玉笑道,这还是多亏了政府的政策好,“反租倒包”放权让利,让老百姓有盼头有干劲。何谓“反租倒包”?张松文介绍,今年初,村集体公开招募茶园管护人,实行包干制,管护人每年按元/亩的价格向村集体缴纳费用后,就取得了相应茶园的经营收益权,同时履行相应的管护义务。如今,这亩茶园有了包括李怀玉在内的26个管护人。谁家茶园管得好,大伙儿心里都暗暗较着劲呢。


  马浩强告诉记者,让李怀玉点赞的“反租倒包”模式从酝酿到实施,经过了反复研究和讨论。“前期在政府指导下由村集体作为实施主体,确保了‘白叶一号’项目的成功孵化;随着茶园迎来大规模初采,产业风险相对可控,当地村民又掌握了栽培关键技术,参与发展的意愿很强,将种植环节交到他们手中的条件已经具备。”马浩强说,目前看来,这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其实,看着“白叶一号”一天天茁壮成长,不少老百姓都动了心。年,与固井村相邻的群力村就主动跟进,一鼓作气发展了“白叶一号”多亩。如今,青川全县“白叶一号”种植面积已经有亩(含黄杜村捐赠茶面基地亩),今年还将增加到亩。


  作为先富帮后富的感恩茶,3年多来,青川“白叶一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
  何立剑则用一条鲶鱼来形容“白叶一号”,认为“鲶鱼效应”将加快青川整个茶产业提质增效的进程。对于青川白茶下一步的发力点,他思路清晰,不管是科技赋能还是市场开拓,都有思考有办法。近期上线的茶叶数字化种植管护平台——青川茶智,便由其一手促成。


  对固井村来说,3年多时间,不仅是多了亩茶园,更是培育了26户懂技术会管理的家庭农场,成为奔赴共富路上的一支先锋队;对青川县来说,不仅是多了亩“白叶一号”,更是为青川20多万亩茶产业装上了一个动能满满的火车头,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支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景远)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