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6.html-05-:03
温州日报
年,注定有太多的难以忘却。那一年我们骄傲,神七上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行走;那一年我们欢乐,北京奥运递出“中国名片”,向世界展现最美中国;那一年我们也有悲痛,汶川大地震,家园成废墟,六万余同胞再难相见,三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温州和汶川,相隔千里,但灾难的降临将这两座城市的情感紧密相连。
回忆往昔,太多的人,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感搁在心头无法平静。
当地震的消息传来,“救援,救援,救援!”一时间,全城涌动。
温州第一时间组织医疗队奔赴灾区,饮水消毒、分发药品、疾病监测、心理干预……在满目疮痍的施救现场,队员们全情投入到灾后救援中,争分夺秒,救死扶伤。多支民间救援队入川开展搜救,各方筹集救援物资紧急运往灾区。
市红十字会门口排起了捐款长龙,1万,10万,万,万……温州凝聚各方爱心,聚沙为塔,为汶川灾民奉献力量。
不到4个月,温州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挂牌成立。
……
十年稍纵即逝,往事历历在目。这一切,都定格在温州和青溪历史上,成了两地人们心中永远的惦记和牵挂。
十年来,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和震区振兴,来自祖国和社会的大爱汇聚到这里,当地群众感受到各界的涌泉之恩。
今年,汶川县将5月12日确立为汶川“感恩日”。
坚信!再多的伤痛终将被抚平,唯有美好生活的希望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青溪十年,清晰可见
温州指挥部援建的青溪客运站
一个月前,温州援川干部张帆从阿坝调往青川后,第一次踏入青溪,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漫步在青溪古城街头,依次走过瓯海大道、龙湾大道、鹿城大道,就能看到一座东瓯农贸市场,里面人声鼎沸,一片忙碌的景象。再往里走,正泰幼儿园、东瓯花苑相继映入眼帘,仿佛穿越到了千里之外的温州……
公元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一场国殇!位于四川北部的青川,是受灾最严重的“三川”之一。是年8月,温州市援建指挥部自温州启程,跨越千山万水,奔赴青川县,毫不犹豫踏进了青川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青溪片区——青溪镇、三锅乡、桥楼乡,投入到灾后重建中。
在青溪镇,有一座援建纪念碑,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每一笔来自温州的援建资金。伫立于纪念碑前,张帆思绪万千,一幅幅援建的画面仿佛在他眼前闪过,那是一段从绝望走向新生的岁月……“那时的青川,就是一座废墟!”温州市援建指挥部产业组组长叶剑平还记得年8月27日抵达青川时目睹的场景:倒塌一地的房屋,散落一地的碎片,到处是断壁残垣。指挥部在青川作短暂停留后,继续挺进青溪,当天下午1时,温州市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挂牌成立。指挥长鲍卫翔曾这样定义援建:重建,不是简单的再建,而是一次跨越和重生。
温州指挥部在青溪镇援建的安居小区
8月,是四川的雨季。伴随着一次次夜里忽然炸响的雷雨声,援建指挥部先后编制完成《青溪片区-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温州市三年援建项目规划》《片区村庄整治规划》《阴平生态休闲示范村建设规划》和片区招商引资项目库包装,为科学援建奠定基础。
叶剑平回忆,当时抗震救灾物资从全国各地运抵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了一时的生活保障。但灾区人民以后的生活如何开始?青溪的经济应该从何起步?如何才能使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发展?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援建者的面前。围绕“生存与发展并重,当前与长远结合”的援建指导思想,指挥部迅速确定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家园重建、产业智力援助、城乡综合整治等五个方面的援建任务。
天,个援建项目、6.97亿元投资,这一连串的数据,叶剑平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年12月3日,被喻为青溪“生命线”的唐青公路开工建设;片区内近户需重建的农户,半数以上在当年年内动工;卫生院、中小学、福利院、客运站、自来水厂,一大批民生工程项目陆续建成……
三锅乡党委书记李鑫不会忘记,年群众陆续搬进新建的小洋楼时,满街锣鼓声响,欢天喜地。
与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还有当地的产业发展。这是援建指挥部一到达青溪便萌生的想法。在农村农房改造中,指挥部对房屋进行了统一规划,外形上突出川北民居风格,把农房重建和农家乐旅游结合起来;在阴平闫家坝社,指挥部帮助发展生态产业园;为了解决整个乡镇的蔬菜供应,指挥部产业组帮助建立起大棚蔬菜种植业;此外还建成稻田养鱼示范基地、肉兔养殖基地、核桃林等。
十年援建,青溪涅槃重生。
乐清指挥部在三锅镇援建的学校
青溪镇党委书记杨金军给出了一组可喜的数据:年,全镇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收入3.56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
如今的青溪,早已蜕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美丽小镇。行走在青溪镇,张帆说,很难把它和遭遇大地震重创联系起来。和张帆一样,过去十年里,温州许许多多干部专家都来到青溪,或技术帮扶、或产业合作、或送医送教。在他们的接力中,温州人的精神,在青溪落地生根。
在后援建时期,温州与青溪的互联互通,从未停止。从精准扶贫到产业发展,从科技助农到文化交流,温州一路见证着青溪巨变。
近来,叶剑平正忙着帮助青溪编写新一轮项目招商推介书,九大项目面向全国招商推介。杨金军说,温州的倾力援建,让青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三年重建、七年振兴,青溪带着感恩不断奋进,实现了绿色崛起。
返回青川的途中,一名出租车司机得知张帆来自温州后,竖起大拇指说:“温州人就是我们的亲人。”透过车窗,张帆看到了一幢幢建筑上刻着的“浙江温州援建”几个大字,不禁想:温州和青溪,应该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跳动着相同的脉搏吧,这份情谊,会一直延续到很久很久的未来。
情系青溪他们这样说
青溪人的关心
让我倍感温暖
现任温州瓯江口大桥公司总经理郑锋利:援建青溪的两年多时间里,白加黑、5+2,争分夺秒地建设青溪,让我深深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强大的凝聚力。我所在的工程建设组主要负责道路、水利等基础工程设施建设。还记得有一次刚下过雨,我们到道路上去查看工程有没有损毁,前面突然就发生了塌方。当地群众连忙上来提醒我们,下雨后这里常常会发生落石、塌方,非常危险,让我们赶紧回到指挥部里。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青溪人对我们的关心,让远离家乡的我们感到温暖。
青溪十年巨变
满街都是游客
现任温州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林武鸣:援川的那一年,我从建筑学专业毕业不久,被分配到了项目规划组。一到青溪,我们组就每天走村入户开展前期调查,白天坐车去县城各个部门跑审批,晚上回到指挥部做规划,大家斗志满满。最终我们的一系列规划在当地获得很高的评价。十年来,我每年都会去青溪,那里一年一个样。十年前,青溪镇上基本看不到人,如今满街都是游客。
农家乐很火爆
发展后劲十足
现任平阳县海西镇镇长助理吴醒宇:离开青溪后,我在年、年回去看过,当地发展得真不错。像阴平村,农家乐家家火爆,经营者说如今的年收入能达百万元。我也很开心,我们援建时规划的产业,青溪都保护得很好,后续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援建成果得到了延续。回望这段援建经历,我感到很自豪。
难忘援建时光
祝福青溪未来
现任科技金融时报副总编辑王启龙:两年的援建生活,是我人生中最厚重、最难忘的一页。在青溪我看到了天灾的无情与残酷,也深刻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温暖。青溪,是我的第二故乡。每当听到、看到有关她的新变化、新发展,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与由衷高兴,祝愿青溪山更青水更绿,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情系青溪他们这样做
陈鼎送去光明留下技术
5月9日上午,医院陈鼎医生带着精密的手术器械,登上了飞往汶川的航班。作为川藏青光明工程赴川的医疗技术人员,陈鼎将在3天时医院近百位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
出发的前一天,陈鼎又将预备带往汶川的手术器械仔细检查了一遍,叮嘱随行的助手将几件必需的器材记得打包好。
自从半个月前接医院对点帮扶的任务后,陈鼎就开始搜集汶川当地的信息,医院保持密切联系。他说:“我们此行的关键是把技术留下来。”
“已经有50多位当地白内障患者住院等待手术。接下来的3天时间里,我们预计将要做多台手术。”陈鼎说。
5月9日当天,他和医疗小组经过近3个小时的飞行到达四川,又驱车2小医院。来不及整理行李,他们就去病房看望病人,了解疑难患者的情况,和当地医生商讨第二天的手术方案。
5月10日夜里10点06分,陈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