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年1月13日,还不满十六周岁的张俊英和同学们一起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境内的知青专列,开启她的知青生涯。
知青专列到达铜川后,张俊英他们在铜川住了一晚,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大家又坐上了铜川开往陕北的敞篷卡车,于1月18日下午,大家总算到达了插队落户的目的地,张俊英她们十三名北京知青(六名男生七名女生)被分派在南马河公社马沟大队前队(一队)插队落户,张俊英和王惠颖两名女知青暂时借住在社员马德明家,她俩和马德明家的大女子马兰香同住一孔土窑,同睡一铺土炕。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马德明家五口人共有三孔土窑,他家两个娃娃,大的是女娃,叫马兰香,当年十七岁。小的是个男娃,叫马青川,当年十五岁。马德明的母亲多年前就病逝了,他六十三岁的父亲跟他们一起生活,马青川和他爷同住一孔土窑。
当时队里有规定,知青到老乡家里借住不白住,谁家接收一名北京知青到家里暂住,队里一天给记二分工,算是给知青做饭的劳动报酬。马德明家住了两名女知青,他家一天就能得到四分工的报酬。张俊英和王惠颖她俩住到马德明家的第二天,一队的马队长就把她俩的口粮送到了马德明家,还挑来一担玉米秸秆,让马德明家当柴烧。
知青们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第一年,口粮是国家供应的,国家还为知青们发放安家费,知青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只是陕北地区多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当地乡亲们的生活都不富裕,不光是粮食紧缺,烧柴也是一个大问题。
家里来了北京知青,马德明一家人都很高兴,马兰香把她居住的那孔土窑打扫了一遍又一遍,还把自己的铺盖抱到炕梢上,把炕头让给了王惠颖,让张俊英睡在中间。马德明六十三岁的老父亲打着眼罩看了张俊英和王惠颖老半天,笑着说:“哈呀!北京女娃娃就是长得俊样,就像画里的仙女一样好看哩。”
考虑到张俊英和王惠颖是女知青,马德明的婆姨怕她俩不好意思,每天吃饭的时候,就让兰香把她俩的饭菜端到她们居住的土窑里,让张俊英和王惠颖两个人单独吃饭,马德明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每天饭后,都是马兰香刷锅洗碗,张俊英和王惠颖想帮忙,马德明的婆姨说啥都不让,她总是说:“队里给哦(我)记了工分,为你们做饭洗碗是哦(我)们应该做的嘛。”
过了几天,张俊英才发现,她和王惠颖吃的是玉米面馍,马德明一家人吃的都是菜团子(胡萝卜缨子和玉米面掺在一起蒸的菜团子),就连马德明的老父亲,也吃的是菜团子。张俊英很不理解,她就问马德明的婆姨:“大妈,你们为啥吃菜团子呀?”“娃娃,你不知道哩,咱这粮食不够吃,农闲时节就要吃一些糠和菜,省下粮食好留着农忙时节吃。农忙时节地里的活重,吃好一点才有力气干活嘛。”
知道了这个秘密,每次吃饭的时候,张俊英和王惠颖都抢着吃菜团子,把玉米面馍省给马德明的老父亲吃。张俊英还提议和马德明一家人吃一样的干粮,马德明的婆姨坚决不同意,她说你们的粮食够吃,咋能跟我们一起吃糠咽菜呀。
陕北的腊月比北京还冷,张俊英她们来到陕北后,除非大队开会她俩才出门,平时就在窑里的土炕上看书。腊月初九那天,张俊英她们又去大队开会学习,大队马书记说:“现在虽然是冬季农闲,你们北京娃娃也不能天天躲在窑里享清闲,首先要学会打柴挑水,还要跟乡亲们学习做饭,学会生活自理,学会下地干农活,公社干部说了,今冬明春,要让北京娃娃闯过生活和劳动这两关。”
从那之后,张俊英和王惠颖天天起早跟着马德明的婆姨学习烧火做饭,也跟着马德明父子俩去山后的泄洪沟打柴,还让马青川带着她俩学习挑水。有了几次上山打柴的经历,张俊英和王惠颖才真正体会到了陕北农民生活的艰苦和不容易,也感受到了陕北农民的淳朴和善良。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张俊英她俩和马德明一家人都慢慢熟悉了,每天早晨张俊英刷牙的时候,马青川就蹲在张俊英面前看她刷牙,还有些好奇地问张俊英:“俊英姐,你天天满口白沫子,这是做啥哩?”“这叫刷牙,保护牙齿,口腔也要讲卫生呀。你用镜子照一下,看你的牙齿都发黄了,要是天天刷牙,牙齿就洁白如玉不发黄。”张俊英笑着跟马青川解释,还把牙膏的包装盒拿给马青川看。
马青川接过牙膏包装盒看了看,苦笑着说:“俊英姐,哦(我)不识字,不知道这上面写的是啥。”“青川弟弟,以后我教你识字吧,学会了写字识字,就能读书看报,就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张俊英笑着说。那天,张俊英把自己备用的牙膏牙刷送给了马青川,王惠颖把自己备用的牙膏送给了马兰香,还教给她姐弟俩怎样刷牙。
之后的空闲时间,马兰香和马青川姐弟俩都跟着张俊英学习识字,她姐弟俩很聪明,学习也很认真,每天都能学会十个字,会读也会写,还大概知道每个字的意思。因为每天都教马兰香姐弟俩识字写字,张俊英和王惠颖她俩觉得每天都很充实,感觉时间也过得很快。
元宵节过后,天气逐渐转暖,山坡上朝阳的地方已经开始化冻了,春耕备耕生产也要开始了。正月十六吃罢早饭,马队长就挨家挨户通知社员们和知青,让大家到队部开会,给大家布置生产任务,队里还为知青们准备下了各种劳动工具。
春耕生产开始以后,考虑到知青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没干过农活,马队长就尽量为知青们安排一些轻松的农活,社员们往山上送粪(挑粪或用毛驴驮粪),就让知青们帮着社员们往筐里或布袋里装粪,社员们耕地,就让知青们往墒沟里撒粪。尽管知青们干不了多少农活,马队长给知青们的工分也不低,刚开始男知青一天的工分是七分工,女知青们一天的工分是五分工。半年后,知青们就和社员们挣一样的工分了。
到了年秋后,上级为知青们拨下了建房款,队里为知青们箍了新窑,成立了知青点,知青们都搬到新窑里居住了,就不在老乡家里借住了。张俊英和王惠颖离开马德明家那天,马德明的婆姨为她俩做了荞麦面饸饹,煮了鸡蛋,马德明还撵着马青川去高家沟割羊肉,被张俊英和王惠颖给拦住了。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那天在马德明家吃罢午饭,马青川借了队里的架子车,把张俊英和王惠颖的行李箱(装衣物的大木箱)和铺盖拉到队里新建的知青点,帮着把行李箱搬进新居,摆放在靠窑掌的位置。马德明的婆姨和马兰香也都跟着去了知青点,他们一家人都舍不得张俊英和王惠颖离开他们家。
张俊英她俩搬到知青点后,马青川和马兰香每天吃罢晚饭,就到知青点找张俊英,跟她学习识字写字。通过大半年的学习,马青川认识了很多字,队里全体社员的名字他都认识了,也会写,张俊英就把记工员的差事让给了马青川,她说这样对马青川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
年秋天,公社要在马沟大队的知青中招聘一名文书,乡亲们都同意让张俊英去公社当文书,可张俊英却没能通过政审,据说她爷爷是民族资本家。最后,王惠颖通过了各项审核,她成了第一个离开马沟大队的北京知青。
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张俊英错失了一次离开农村的机会,她的情绪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为了开导宽慰张俊英,马德明的婆姨把张俊英叫到家里,为她做了一顿好吃的,还让马青川把枣树上刚红腚的大枣打下来给张俊英吃。看着马大妈(马德明的婆姨)这样疼爱关心自己,张俊英心里很温暖也很感动,她真想叫马大妈一声妈妈。
那年中秋节,马德明亲自跑到高家沟割来了羊肉,包了羊肉馅饺子,让马兰香把张俊英叫来,他们一起过了一个祥和的中秋节。吃饭的时候,马兰香笑着对她妈说:“妈,你这么喜欢俊英妹子,就让俊英妹子给你做干闺女嘛。”“哦(我)、哦……”马德明的婆姨欲言又止,张俊英一直在猜测,马大妈为啥欲言又止?难道她不愿意认自己做干闺女吗?
转眼就到了年的秋天,马沟大队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乡亲们要在十几名(当时已有多名知青通过招工招干离开了马沟大队)北京知青中推荐一名知青去上大学。在十几名北京知青中,张俊英的表现最好(她办过地头识字班,在劳动间歇时间教社员们识字脱盲),乡亲们都希望张俊英能去上大学。结果,张俊英又没能通过政审,一名叫王承志的男知青顺利通过了各项考核和政审,他成了马沟大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推荐上大学的北京知青。
那次没能去上大学,张俊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为上大学是张俊英最大的愿望和人生梦想。看张俊英天天闷闷不乐的样子,马青川就开导她:“俊英姐,不要难受,也许以后还有机会哩。”那年秋后,马兰香出嫁了,她嫁到了高家沟,嫁给了一名民办小学老师。出嫁那天,马兰香拉着张俊英的手说:“俊英妹子,哦(我)真希望你能嫁给哦(我)弟做婆姨,青川是个好后生哩。”
后来,还真有人当着张俊英和马青川的面开玩笑:“张俊英和马青川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嘛。”对于这样的玩笑,张俊英没有生气,因为她对马德明一家人都心存感激,她对马青川也有好感,她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渐渐地,张俊英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马青川,马青川也非常喜欢张俊英,只是他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北京来的知青,他一直不敢有这个非分之想。看张俊英主动对自己好,马青川高兴地在梦中都能笑醒。见自己家的娃娃和张俊英好上了,马德明两口子别提有多高兴了,马德明说要为娃娃箍新窑,一定要风风光光把北京女娃娃娶进家门。
年10月下旬的一天晚饭后,张俊英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她高兴地一夜都没睡。整整一夜,张俊英把自己从北京带来的初中课本全都在装衣物的那个大木箱子里翻找出来,她要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力备战高考。
得知张俊英要参加高考,马德明一家人都高兴不起来了,要是张俊英能考上大学,马青川和张俊英也就没戏了。马德明一家人虽然不希望张俊英参加高考,可谁也不好意思阻拦,也没有理由阻拦。马青川的爷爷最担心的就是张俊英考上了大学就不能给孙子做婆姨了,他就找到张俊英说:“娃娃,你要是考上了大学,哦(我)家青川可咋办呀?”“爷爷,您放心,我考上大学,也会和青川结婚的。”张俊英的这句话,算是给马青川的爷爷吃了一颗定心丸。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年春天,张俊英接到了天津纺织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全公社的北京知青就两个人考上了大学。离开马沟大队的前几天,张俊英把自己的那个木箱子和用不着的东西都搬到了马德明家,还把自己的那个收音机送给了马青川。
离开马沟大队那天,张俊英哽咽着对马青川说:“青川,等着我,我大学毕业后咱俩就结婚。”马德明没等自己家的娃娃说话,他走到张俊英面前说:“俊英,老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考上了大学是好事,哦(我)祝贺你。你来了这么多年,教哦(我)家娃娃识字认字,教哦(我)家娃娃刷牙讲卫生,哦(我)要感谢你哩。你考上了大学,青川就配不上你了,往后你走你的阳关道,青川走他的独木桥,哦(我)不记恨你,你也不要再和青川有瓜葛了。”马德明说完,抹着眼泪躲到了旁边。
那天,张俊英带着马大妈烙的白面饼和马兰香送的五块钱离开了马沟大队,马青川没有送她,是马德明不让送。马德明送她到村口,看着马队长赶着毛驴车走远了,他才一个人抹着眼泪回家去了。
一年后,张俊英接到了马青川的信,马青川在信中说他和后队(二队)的刘香菊结婚了,以后就不再给她写信了。那天,张俊英流泪了,她从心里舍不得马青川,她也觉得对不住马青川,要是自己不和马青川有瓜葛,马青川早就结婚成家了,长相帅气的马青川也就不会娶有两颗龅牙还有些憨傻的刘香菊做婆姨了。
张俊英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北京,分配到轻工局工作,于年秋天和一名转业军官结为夫妻,后来又调到政府机关工作。
年秋天,张俊英退休后和王惠颖一起回到了马沟,见到了马德明老两口,也见到马兰香姐姐和马青川两口子。马德明老两口虽然说不怨恨张俊英,可张俊英看到马青川的生活状况,她心里还是感到愧疚和不安。马青川却笑着说:“人的命天注定,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我谁都不怨,我认命。那次回陕北,张俊英把一万块钱强行塞给了马青川。
目前,张俊英和马青川还保持着密切联系(马德明老两口都去世了),她年年都能收到马青川寄来的大枣和芝麻或者是小米和核桃,张俊英也时常给马青川两口子寄钱寄物,她俩就像亲姐弟。
讲述完自己的插队往事和生活经历,张俊英苦笑着说:“当年我要是留在了陕北农村,我和马青川生活地也不一定能幸福,因为马沟的自然条件太差了。马青川说的那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年你要是也留在陕北,咱俩都要受苦,你离开了,也就少了一个人受苦的人,我一个人受苦总比咱两个人一起受苦要好很多嘛。
资料图片来源百家号正版图库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淳朴善良的陕北乡亲,在这里,张俊英想真诚地对马青川说一句:青川弟弟,姐姐永远爱你!
作者:草根作家